【明報文章】4月15日是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的日子。由1989年至今,已36年。很多人已忘了這一天與胡耀邦有關,甚至忘記胡耀邦是誰。不過,胡耀邦第三子胡德華近日也乘鶴歸去,又令人想起胡耀邦的生前事迹和主張。忽然想起《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句子:「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想當年胡耀邦依馬可待,北風南薰;如今相去日已遠,歲月忽已晚。但如何把往績化為今天動力,努力興利除弊呢?十分值得思考,故引為今天標題。
(1)一生多次捱批 竟因寬鬆惹禍?
——胡耀邦一生事迹很多,中共對他的總體評價也高。不過綜觀他的一生,有一點頗令人費解:他在事業順風時有所發揮,但好幾次受到貶斥,卻是因為他傾向寬鬆和理智。茲舉例說明:
.1958年「大躍進」,他當時是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但後來對「大躍進」政策反感,開始受到懷疑。
.1959年廬山會議,胡耀邦沒有跟隨大伙批判彭德懷,只有一份簡短發言,其後沉默不語;毛澤東由那時起對他不滿和「另眼相看」。
.文革前,胡耀邦在地方工作,認為要對被處分過重的幹部實行「解放幹部4條」的寬鬆政策;中共中央西北局隨即批評「片面」,聲稱「可能引起翻案風」,並逼令他檢討和接受多日批判。
.1966年8月,文革已起,共青團中央負責北京市中學工作,與中央文革小組的激烈立場不符;毛澤東嚴厲批評「三胡」(胡耀邦、胡克實、胡啟立,均在團中央工作)「不是糊糊塗塗犯錯誤,而是明明白白犯錯誤」。
.1975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鄧小平再次下台,胡耀邦因而受到牽連,離開中科院副院長之職,回家賦閒。
.1986年,合肥等17個城市發生學潮,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被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翌年初下台。
——簡略回顧上述事件,並非翻舊帳,而是想說明:按照上級指示行事,乃職責所在,惟上級應多聽各方意見,更應容納好言相勸的逆耳之言。胡耀邦每次被批判後,都因種種形勢而做了檢討和承認錯誤;但按他的性格,實事求是,敢講真話,其意見理應視為忠言,不能「浮雲蔽白日」,導致「歲月忽已晚」。
况且,胡耀邦也是按照鄧小平精神辦事,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護航。可惜當胡耀邦的寬鬆舉措與上層思維不符的時候,又會被「左」的力量壓下去。所以,鄧小平在1992年「大南巡」時也指出「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但這時胡耀邦已逝世3年了。
——理論與現實如何平衡?歷來說易行難,惟不是無法做到。按目前中美角力形勢,正是中國把外來壓力轉化為內部凝聚力的時候。不過,不妨從更高層次思考:這種凝聚力不單在內部凝聚,還可以在更廣闊領域凝聚,包括建制以外的人。
以香港為例,目前官方不想多談政治,擔心「一放難收」(其實情况不會這樣)。既然如此,是否可以主動創造開放空間,與非建制人士談論經濟、民生和國際策略問題。這些也是可以拓展的範疇,造就操作環境,抵消「非友即敵」的反作用。據了解,有關方面正在觀察,轉到海外的人會否回流?當中不少是因為擔心香港形勢惡化而外流,這是事實。但只要官方想得闊一點,不要過分謹小慎微,就可以引導回流了。
順道一提,若官方真的願意吸引人才回流,應考慮3點:(一)不要以製造典型為目的,「協商」三兩個「異見人士」回流,作為宣傳的「樣板人物」了事;(二)毋須擔心回流的人「另有目的」;(三)避免建制派擔心回流人士會分薄機會。
上述可能性會不會實現?須視乎官方能否多角度思考,然後逐步化為行動,才能夠實現理論與現實平衡處理。而且,從本地寬鬆做起,才能起示範作用。
(2)善於創造可操作的條件
——胡耀邦雖然不是全無缺點(有同袍認為他「非常個性化」,思維和表達語言與其他領導人不同),但他善於創造合作空間,確是中共黨內外均予以好評的。他在中共執政之前,已善於與黨外民主人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非建制人士)合作。當時他在川北工作,在川北行署的29名委員中,有15名民主人士;他並向民主派人士檢討自己的工作。
他負責統戰和宣傳工作時,更提出「負面新聞也可以見報」,初時佔兩成,然後逐步放開。1986年他想搞一個好的意識形態文件,請時任中宣部長朱厚澤協助推動。朱厚澤於是提出文藝和學術界的「三寬論」(寬厚、寬容、寬鬆),一下子就把中外視線凝聚起來,還吸引大批知識界投入中國大陸。
——胡耀邦能夠放下身段,也是他的魅力之一。這裏讓我說一些初識胡耀邦的小事。他辭去中共總書記之職後,還可以出席高層活動。當時我不識抬舉,在春節活動中準備了自製的賀年卡,請出席的領導人簽名,恭祝港澳同胞新春快樂。胡耀邦見我這個無名小子如此斗膽,叫我走近,成為第一位簽名的領導人;跟着,其他領導人也簽了,成為翌日頭條。其後我在北京能夠接觸其他高層,也托賴胡耀邦私下轉介。他不害怕記者,反而認為新聞界可以協助創造寬鬆氣氛,這才對凝聚力有利。
必須指出的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整體氣氛是非常吸引的,用今天角度看,簡直不可思議。香港記者出席活動,可以零距離接觸中央領導人,訪問閒談也可以。如果說形勢和條件不同、今時已不同往日,沒問題,惟不妨思考:為什麼當年可以,今天不行?
——胡耀邦能夠建立寬鬆氣氛,當然不能單靠包裝和個人風格,而是要靠取得民心的政策。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中共高層商量怎樣興利除弊(像今天的「由治及興」)。胡耀邦說:「現在我們的事業面臨着中興。中興偉業,人心為上。什麼是人心?我說有3條:第一是停止批鄧,人心大順;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
換言之,即停止鬥爭、平反冤假錯案、努力搞好經濟民生,這些都是不二法門。輻射到今天中美角力的大環境,第三點已悉力以赴。那麼其餘兩點該怎樣創造條件和逐步落實呢?
——其實胡耀邦很多政策都來自鄧小平,而且落實到位(「反自由化」除外),包括如何處理互相牽連的問題。舉例說,他主理平反冤假錯案時,替多名元老平反(包括習近平之父習仲勳);惟這又引起外界對「老人政治」的疑慮。所以他由1986年開始,又在鄧小平引導下,推動「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並計劃於1987年中共十三大實現。這就是用「條塊分割法」來處理互相牽連的問題,互不矛盾但又有機結合,落實時又可因勢利導。
習近平在2015年也讚譽胡耀邦「夙夜在公,嘔心瀝血」、「實事求是,勇於開拓」。總之,懂得惜取「胡馬北風日已遠」,就不會「浮雲白日歲月晚」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