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美國人進工廠踩縫紉機、蜘蛛俠搞起紡織、華盛頓高層親自縫製Nike鞋……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向全球宣布「對等關稅」以來,用AI(人工智能)合成的一系列解構式視頻及圖片,在中美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
一時間,內地網絡也充斥不少「養尊處優的美國人能適應流水線工作嗎」、「售價翻幾番的『美國造』蘋果手機有人埋單嗎」、「得州大停電這類事故所暴露出的基礎設施老化跟得上製造業重啟的用電需求嗎」之類話題。筆者認為,這些媒體報道和網絡話題對美國製造業回流議題的碎片式、選擇性呈現,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繭房」,助長看熱鬧卻不利於全面認知,使人得出「美國製造業回流不過是一場夢」的輕率論斷。
振興製造業 不是單純產業話題
事實上,製造業不僅關乎經濟效率,同時也涉及國家安全。不管是從全球競爭格局還是美國政策走向來看,振興製造業都不是一個單純的產業話題,而是複雜的牽扯地緣博弈與大國競爭的安全與戰略議題,不能以慣常經濟邏輯去預測。美國製造業回流,也不是因幾個「爛尾」案例便可否定,而是10多年來美國本土尤其中西部、南部地區正在發生的事實。或許演進過程複雜、效果不及預期,但變化正在發生,並且是長期性、持續性、戰略性的,值得深度觀察。
美國從奧巴馬時期開始,重新將製造業確定為核心產業,多名總統多管齊下,欲重建本土製造優勢。被疫情和俄烏戰爭打亂節奏的歐洲,依然冀望借力綠色轉型及AI加速「再工業化」。從「中國製造2025」到新質生產力,中國持續提升製造業創新指數、佈局前沿技術,全方位鞏固產業鏈、供應鏈優勢。美、歐、中「三強」在製造業與供應鏈上的英雄所見略同,在在表明該領域的全球戰略博弈價值。
美欲重塑「護城河」 增對華籌碼
必須看到:製造業回流是美國兩黨少見的政治共識,幾屆政府都不遺餘力推動。歷史上美國製造業曾稱雄天下,但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製造業加速轉移,將性價比不高的生產製造環節「外包」給亞洲等地,尤其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流出趨勢更是顯著。這也成了特朗普抨擊各國依靠商品貿易順差「佔美國便宜」的口實。
2008年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反思製造業空心化危害,採取從零開始培育高端產業的思路,擴大製造業規模;惟因培育慢、周期長、扶持力度不夠而效果不彰。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為重振「鐵鏽地帶」,同時對付中國,打出對內大規模減稅、對外貿易保護等牌,可謂「又拉又打」,逼迫部分製造業回流,新增製造業崗位和製造業增長率等指標向好;不過,一場疫情將之打回原形。拜登政府汲取疫情期間、地緣衝突供應鏈脆弱的教訓,接力推出三大法案,為基礎設施建設、晶片、清潔能源等高技術產業提供大量補貼,挖了不少歐洲企業前去建廠,製造業回流的階段效果明顯。
根據筆者查閱的資料,2023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比2010年增加100多萬,增幅驚人;2023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較2010年增長50%以上,顯著高於其他西方發達經濟體。拜登政府時期是美國製造業回流「水花」最大的時期,其中電動汽車電池是回流速度最快的產品,創造的就業份額最大;其次是晶片、光伏等。而這些恰恰都是高端製造業,幫助美國重塑自身的「技術護城河」,增加與華競爭籌碼。
當然,美國製造業回流不被看好也有其道理。一方面,拜登的補貼法案被詬病門檻高、執行細則模糊等,大項目中途夭折的消息不時傳來。英國《金融時報》去年8月追蹤報道,在拜登相關法案實施首年所公布的造價過億美元項目中,約有40%被推遲或停擺。另一方面,隨着特朗普再次上台、推翻拜登砸錢補貼的做法,這些項目或面臨變數。
特朗普看上的是高端製造業
但可以確定的是,特朗普對有價值的高端項目必定是不會鬆口。比如特朗普高調撮合日本軟銀、美國OpenAI和甲骨文公司,啟動「星際之門(Stargate)」AI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就是拜登時期醞釀的。還有台積電大手筆增加對美投資、蘋果公司承諾未來4年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等,這些可以追溯至拜登時期的項目,都已變成他洋洋自得的政績,因為這些項目對高端產業回流產生了一定的示範效應。
特朗普今年4月初先是放出「關稅核彈」,聲稱此舉有助將各類就業崗位重新帶回美國;轉而180度大轉彎暫停實施,還對眾多科技產品實行了基礎關稅豁免,防止亂拳誤傷美國自己的科技企業。這一連串動作表明,特朗普看上的並非紡織、玩具這類低端製造業回流,而是具有戰略屬性的高端製造業回流,並且要分流瓦解中國製造業和供應鏈優勢、拿揑中國產業升級機會,幻想將中國框定在自己產業鏈的下游和廉價工廠位置。
筆者並非想討論美國製造業回流的終局,而是希望能追蹤其局部變化、溢出效應及背後邏輯,特別是跳出製造業本身去看美國製造業回流——因為這才是中國社會避免輕率心態、有效應對的起點。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