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醫務衛生局早前推出「控煙十招」,出發點雖好,但因政策制定過程建基於錯誤數據、主事官員作風強硬,講解政策時期竟與媒體「隔空駁火」,完全暴露了決策制定者「為控煙而控煙」的思維盲點。這樣下去要成功控煙,難上加難。
如何有效控煙,向來具爭議,講解相關政策時聽到反對聲音屬平常之事。醫衛局早前反駁《星島日報》時聲稱「自有關禁令實施3年來,本港旅遊業不但沒有受影響,2024年的訪港旅客人數更已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但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去年香港錄得近4500萬訪港旅客人次,與2018及2019年人次仍存明顯差距,未回復至疫情前的2019年5600萬人次,更別說2018年的6500萬人次水平。
真正的國際慣例
事實是旅遊還未復蘇,旅遊業更面對客量增加但消費減少的危機,影響居民卻賺不了錢。盧寵茂未釐清基本事實,便急於將旅遊復蘇歸功於控煙政策。若旅遊真的已復蘇,或者當時文體旅局長楊潤雄就不用下台,現任文體旅局長羅淑佩也不會「頭都痕」。更荒謬的是,當局屢屢以「國際慣例」為禁止加味傳統煙「背書」,卻避談全球僅5個非洲等地國家同時禁絕新型煙草與加味傳統煙。真相是,香港所有鄰近地區或國家,包括三大訪港旅客來源地(內地、日本、韓國),甚至乎連出名家長式管治的新加坡,全都沒有推行禁止加味傳統煙。
真正的國際慣例是規管新型煙草產品,如電子煙、加熱煙,讓民眾轉吸新產品,另一方面逐步限制傳統香煙銷售。這已在歐美多國實行,既引導煙民轉向替代品,亦避免催生黑市。香港作為國際都會,若將控煙標準與經濟水平懸殊的非洲國家看齊,豈非自貶身價?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煙製造國,全球90%電子煙具都是中國製造(註1)。但香港不止禁止新型煙草產品銷售及入口,甚至有指打算連管有或公開吸食新型煙草產品也杜絕。其中一張打的牌是,有人以新型煙草產品器具吸食「太空油毒品」。本來新型煙草產品設計來吸煙,但有人在煙彈溝入毒品,於是醫衛局以此理由提倡禁絕。惟電子煙具只是載體而已,本身非用來吸毒。按這樣的邏輯,針筒也有人用來吸毒,那是否意味着應該禁止使用針筒,不讓醫生用來救人呢?
說一個三國時代蜀國謀士簡雍的故事。有一年遇上大旱,蜀漢下令禁酒,釀酒有罪。官吏從民家搜得釀酒器具,朝中有人主張要他們與釀酒的人同罰。簡雍隨劉備一同外出時,看見一對男女走過,簡雍對劉備說:「他們就要做淫亂之事了,怎麼不將他們抓起來?」劉備問道:「你怎麼知道?」簡雍就回答:「他們都有可以淫亂的器具,與那些有釀酒器具的人一樣。」劉備聽罷大笑,就不再追究家藏釀酒器具的民家了。
醫衛局長盧寵茂曾強調「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行為負責」,但2023及2024年分別大幅加煙稅30%的決策,卻恰恰暴露當局對政策後果的失責。結果?私煙市佔率飈升,庫房煙草稅收兩年間暴跌40億元(註2)。局長是否也應為自身行為負責?他打算如何彌補政府少收的幾十億元?難道要靠增加公立醫療收費?這等同要市民和弱勢社群來承受官員失誤,試問如何服眾?
學盧寵茂在討論公立醫療收費時所講,「不單純是錢的問題」。加煙稅後不單止造成庫房損失,本地私煙工場如雨後春筍,青少年被利誘充當「散貨兵團」,於街頭派發「老鼠煙」試食,變相將下一代推向犯罪邊緣。說好的保護青少年呢?2022年海關偵破4710宗私煙案;在2023年加煙稅後,2024年數字增至21,284宗,是2022年的4.5倍,耗費人力與司法資源。
然後,醫衛局又話禁加味煙是「為防止水煙成為煙草商另一個引誘市民特別是女性和年輕人染上煙癮的手段」。明明吸煙者多數是男性——根據衛生署控煙酒辦數據,2023年男性有16.4%人吸煙,女性是2.7%,多年來都是男性大幅多過女性。所以,究竟煙草商過去那麼多年是成功吸引男性定女性?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定力比較差,比較容易受引誘?在醫衛局眼中,女性就是需要被「特別關照」嗎?然而,原味香煙可以加上有味煙嘴,一樣有香味效果,私煙也有加味煙;話說酒吧用的水煙,味道都是自己加的。所以就算禁加味煙,自己加味大概不難。
拆解控煙十招:先易後難,務實為上
控煙本是社會共識,惟政策成敗關鍵在於手段與時機。與其綑綁「十招」強推立法,不如分階段處理。首先,立即落實擴大禁煙區、加重私煙刑罰等無爭議措施,既可彰顯控煙決心,亦能緩解走私問題。反對加味煙禁令的聲音,主要來自酒吧業,因為水煙每個賣幾百元,有客人也為了吸水煙去酒吧消遣,因此他們指禁加味煙將沉重打擊業界。香港經濟復蘇緩慢,餐飲業已經叫苦連天,再禁加味煙對行業雪上加霜。當局應先與業界商討,才再作決定。而在規管新型煙草產品上,可允許旅客及市民申報自用新型煙草產品並繳稅,既可截斷黑市利潤,亦能夠重新導入稅收到庫房。
盧寵茂並沒有從控煙政策的失敗學到公共政策須經充分討論。他近日帶領醫療改革、加公立醫院收費,又引來大批市民反彈。長者窮人擔心付不起;中產納稅多年,到了要用時竟愈收愈貴;也有人覺得有些獲豁免收費者只會繼續濫用。如果政策有溝通好,盧寵茂就不會日日被罵。醫衛局還說「醫療改革」會分5年推行,即是公立醫療收費「未加完」,恐怕會加完又加。
香港需「精準控煙」
從煙稅亂局及控煙十招爭議來看,盧寵茂若繼續將異見者貼上「阻撓控煙」標籤,只會重蹈覆轍。香港需要的是「精準控煙」,而非「為控而控」。當政策制定者學會放下身段、正視數據、聆聽業界與市民聲音,控煙大計才能夠真正利民利港。
註1:Stefanie Rossel, ''Feeling the Squeeze'', Tobacco Reporter.
註2: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研究簡報》,2025年3月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