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醫療改革討論了30多年,政府曾為醫療融資發表多份諮詢文件,但都不得要領;最後以6年前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打圓場。醫療融資寸步難行,政府轉去檢討公營醫療服務收費,盼以有限資源,向市民提供更佳醫療服務。上月底政府發表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正是這幾年檢討的結果。
醫療服務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在政府開支中,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和教育並列為開支最大的三大部門,三大部門來年預算支出各逾1000億元。這次政府提出的醫療收費改革方案,醫衛局長盧寵茂雖強調目的並非為了削減資源,但市民都知道,收費調整了,他們日後到公營醫療機構求診,必然要付出更多。那增加的費用是他們可以負擔的嗎?
公私營醫療服務 屬不同體制
這樣,政府既非要削減資源,為什麼要改革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要明白箇中道理,就得了解香港醫療制度的特色。簡單來說,本港醫療服務可分為公私營兩部分,而兩者無論在體制結構、營運模式、資源分配、價格定位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且互不銜接、互不隸屬、互不相通。
若要說明,可舉2022年初新冠疫症爆發時期的情况為例,當時數以百計患者置於公立醫院急症室外等候入院,私家醫院不僅無法提供協助,公私營醫療系統也欠缺共同解決危機的機制。
公私營醫療服務各自為政的現象,造成以下惡果:
一是公營醫療服務的使用超出負荷。情况之所以出現,原因在於公營醫療服務經費由政府承擔,收費只屬象徵式,普遍不及成本的3%;特別在住院治療方面,與私家醫院相同治療所收取費用,存在極大差異。所以,90%需住院治療的病人,都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門診方面,因私家診所費用還是一般市民可以負擔,所以約70%的門診病人在私家診所求診。總括而言,收費的差距決定了市民使用公私營醫療的取向。
二是醫療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分配,造成公營醫療服務長期出現人手短缺問題。現在公營醫療服務僱用全港約一半醫療人員,但服務的病人和工作量,比例上明顯較私營醫療沉重。公營醫療機構長期人手不足,結果是市民求診常要長時間輪候。
公私營醫療見「階層化」現象
三是公私營醫療兩極化的情况,在市民使用醫療服務方面造成「階層化」現象。大致上,基層或住戶入息在中位數以下的市民,他們主要是公營醫療部門的求診者;特別是65歲及以上長者,他們多無固定收入,購買醫療保險的更寥寥可數。他們為了減少醫療費用支出,多只能選擇使用公營醫療服務。
至於中上收入階層市民,他們對醫療服務的使用,較中下階層有較多選擇。統計處調查顯示,全港有購買醫療保險或得享僱主提供醫療福利的約佔一半人口,其中大部分是有固定收入的受僱者和他們的家人。自2019年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後,到2024年3月底,參加自願醫保保單共134.1萬張。比較而言,參加自願醫保的市民較多用私營醫療服務,但能否減輕公營醫療服務壓力,特別是使用公立醫院的數字,仍待統計調查。
以上所提香港醫療制度面對的困難,雖耳熟能詳,惟不知道問題所在,無法評論盧局長提出的改革方案。於方案公布前,盧局長一再重申,調整收費並不在削減醫療資源投放;政府目的是重新分配資源,使公營醫療服務的「費用共付」比例合理化。盧局長更強調,收費調整後的額外收入及所節省開支,將用於構築更大、更厚、更密的安全網,讓「貧、急、重、危」4類求診市民能夠得到更妥善醫療照顧。
怎樣理解盧局長的說法?這次收費改革能紓緩(不要說解決)公營醫療服務面對的困難嗎?盧局長明言,公營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非一時三刻可以達到目的,他盼望提出的方案能於5年內完成,資源也可更有效用於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這樣,盧局長的盼望可以達到嗎?以下筆者以問答方式分析。
發展基層醫療 鼓勵病向淺中醫
(1)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可以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嗎?盧局長指出,部分市民因「貪方便」把急症室當作普通門診;期望調整收費可引導市民珍惜急症室資源。收費調整後,相信部分輕症求診者會因「輕症共付」而減少用急症室;部分有經濟能力負擔私營醫療機構收費的市民,為避免在公立醫院急症室長時間等候,也會轉去私家診所或醫院求診。
不過正如以上提到,現在公營醫療門診和急症室的求診者,仍以基層市民佔多數,他們實在無太多選擇,可能待病情轉嚴重時才去急症室求診,避免繳付調整後的400元收費(危殆或危急者豁免收費);部分可能吃些成藥或看病情如何發展,才決定是否到急症室。筆者認為,若政府決心解決公營醫療門診和急症室擠迫情况,最徹底做法還是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去年政府設立基層醫療署,應鼓勵市民「病向淺中醫」,症狀輕微時即求診,不要一下子便衝去急症室。這樣總比利用收費篩選病人更有效益。
(2)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能否減少公立醫院的使用?現在90%需住院治療的病人使用公立醫院服務,這種現象不僅不可接受,且不合理,也扭曲了整體醫療工作人員的分配和使用。這樣,公立醫院提高收費可改變現况嗎?目前公立醫院收費只是象徵式,並且不計算住院病人經濟能力。所以就算把現時公立醫院每天120元住院費增至300元,仍與私家醫院收費有極大距離。因此公立醫院擠迫情况看來難有改善,提高收費卻苦了經濟能力有限的中下階層市民。
政府利用加費以減低市民使用公立醫院服務之目的,看來不易達到。筆者認為,要令更多市民使用私家醫院服務,較有效辦法是擴充自願醫保保障範圍,及透過其他辦法引導更多市民參加。但這涉及公私營醫療服務的接軌和連繫,問題不易解決。
調整公營收費 無改扭曲制度
最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能夠遏止政府開支上升嗎?醫療服務開支上升,有它內在的原因,例如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療人員培訓成本上升、疾病種類變易等;外在因素包括人口老化、市民對治療的期望、環境污染引致疾病等。換言之,公營醫療服務開支上漲,並不單是由於市民「不合理」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調整後,或許政府的資助率可如盧局長所期望,從目前97.6%降至90%;惟在這改革過程中,市民想知道的是誰付出更多?誰得益更大?
總括而言,公營醫療收費調整,並無改變現行扭曲的醫療制度。改革或可使公營醫療資源得到更有效運用,但市民使用醫療服務卻沒有更多選擇。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