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羅健熙

羅健熙:由區議員「零發言」到「四個第一次」

【明報文章】《明報》早前統計今屆區議員發言次數及處理市民查詢或投訴的數據,發現470名議員中,有33人一年只在一次會議發言,另有6人全年零發言。這些數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議員表現良莠不齊固然是常事,「十隻手指有長短」,我對此亦不感意外。惟民青局的回應反而令我有更強烈感覺——明明有人表現不濟,卻予人避重就輕、處處維護之感。這種做法實令人費解。

社區服務競爭度減 議員缺動力

議員不欲重複他人觀點而少發言,我都可以理解;但一年到尾沒有想法要表達、無意見要補充,在任何諮詢架構都難以想像,更遑論是在理應代表市民聲音的區議會。33名「一年一發言」的議員裏,32人非直選產生;6名全年零發言議員,更清一色是委任或當然議員。這數據印證了區議會選制改變時的一些評論:直選議員比非直選議員更重視民情、更積極反映民意。

除了直選議員必然更重視社區意見,社區服務本身也需透過競爭來提高質素。過去居民若對某政黨的服務不滿,自可尋求其他政黨協助。這種競爭促使各方努力改進,以爭取市民支持。

然而現在的區議會不僅直選比例大減,就連參選資格也有更高門檻:參選人須得到分區會、滅罪會、防火會足夠提名方能參選。社區服務的競爭大幅削弱、議員「唔休做」、缺乏動力和危機感,最終令服務質素每况愈下。

局長提「四個第一次」

與議員表現幾無關係

面對公眾對區議員表現的質疑,民青局長在社交媒體提到今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次」,包括引入履職監察制度、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並每周開放至少40小時、每年提交工作報告。

然而這些「第一次」,與區議員工作表現幾乎毫無關係。出席會議(不計遲到早退)卻不發言,或發言內容空洞,甚或像一些立法會議員開會時沽售股票,出席率能代表什麼?辦事處開放,就代表可處理居民求助、解決社區問題?每年交一份「工作報告」予區議會主席,但市民若要查閱內容須親往民政處,且不准拍照,這究竟是向政府報告工作,抑或向社會、居民匯報工作?

本屆政府十分強調KPI(關鍵績效指標),例如上述那些「第一次」。問題是KPI只是衡量工作的其中一個指標,亦很容易含混過關。例如區議員做了多少次家訪、接觸多少居民、收到多少投訴,這些數據都很易「砌靚條數」而淪為形式主義考核;但偏偏卻無人過問區議會最核心的反映民意功能可如何體現。

同樣情况亦適用於關愛隊。我從來無擔心過它們的KPI不達標,惟實際上它們是否比從前那種政黨間透過競爭改善社區服務的模式更好?量化數據容易,解決社區問題困難。每被質疑就搬KPI出來,實在毫無說服力。

更甚的是,政府對KPI的應用極具彈性。例如原來大張旗鼓的「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看上去就無什麼KPI。當有立法會議員查詢活動開支及成效時,民青局卻以「民政總署同事需處理多項工作,難獨立計算投放在『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的時間及開支」為由,拒絕提供具體開支數字,但又斷言活動「經濟效益相當高」。連成本都無法統計,如何得出「效益高」的結論?

區議員真正KPI 應是市民口碑

政府喜歡則講KPI、講數字,不喜歡則說「單純講數字無意義」;或如房屋局長在簡約公屋被質疑造價高昂且造成浪費時,說句改善居住環境「不能單以金錢衡量」等。這種對數字的選擇性使用,以及對核心問題的迴避,往往令市民難以信服。

回說文首問題。有區議員表現不好,就大方承認好了。而區議員(不論是直選還是非直選)的真正KPI應是市民口碑,而非民政處手上那份報告或民青局的評價。局長與其糾結「四個第一次」,不如認真「調研」一下區議員在社區的認受性?若居民連區議員是誰都不知道,或覺得他們表現相當不濟,這些「第一次」,或者即使KPI做足200%,除了自說自話,究竟有何意義?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