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4月2日特朗普啟動對等關稅,世界各國震驚,股市「跌跌不休」。一戰、二戰、冷戰後,世界沒有大規模全球性的戰爭;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相當於對世界宣戰。
從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開始,世界各國就開始研究他;但第二任期開始後,其所作所為還是超越了許多觀察家的想像空間。專家能夠說的一句話是: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特朗普的不確定性。然而各種不確定性背後,還是要看清特朗普關稅戰的本質究竟為何。
關稅戰三大目的
很多人堅持認為特朗普是商人治國,一切都是為了金錢,一切都可交易,但這樣想顯然低估了特朗普。他現在所做一切是出自多年來的執念、對經濟的認知,及管理公司形成的直接且簡單粗暴風格。
特朗普關稅戰有三大目的。第一,製造業回歸。煙囪林立、工廠轟鳴、產業工人都是中產,這是他年輕時看到的場景。然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紐約目睹帝國大廈被日本人買走,目睹日本汽車逼得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舉步維艱,那時他就產生了重振美國製造業雄風的志向。其這一想法與「鐵鏽帶」美國白人的失落結合一起,構成了他得以當選總統的選民基礎。從俄亥俄到賓夕法尼亞,從亞利桑那到密歇根,製造業能否回歸,是檢驗他總統成就的試金石。在這方面的訴求,特朗普是堅定、不可動搖的。他希望通過關稅迫使各國企業(包括美國企業)到美投資設廠,從而實現製造業回歸之目的。
第二,追求貿易平衡。美國政府面對兩大赤字:36萬億美元債務和每年約1萬億美元貿易逆差。特朗普是傳統商人,奉行傳統重商主義政策,其邏輯很簡單:貿易順差才能賺錢,逆差就是虧本;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全世界都在薅美國的羊毛。因此其對等關稅邏輯也隨之而來:你收我多少關稅,我就收你多少關稅;最後還假意大大方方打了個五折。
第三,增加政府收入。美國政府債務壓力大,2025年政府須為9.2萬億美元到期債務再融資,其中約6.5萬億美元將於6月到期。若不違約,美國就必須尋找財源。在國內減稅下,錢從哪裏來?特朗普看中了關稅:收關稅可讓製造業回歸、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在他看來是一招妙棋。至於全球化受創、世界經濟波動、美國民眾生活成本上升這些,不在其考慮範圍內。
各國有兩種選擇
這是特朗普的基本訴求。不過,基於他的不確定性和極限施壓的特點,其關稅戰並非鐵板一塊、不可更改。如他自己所言,他要的是各國排隊懇求他高抬貴手的場景。面對特朗普關稅戰,各國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服軟。目前看,有些國家怕特朗普更大力度的關稅,選擇不報復;有些國家選擇打電話給白宮,希望協商解決。看到這些,特朗普估計在偷着樂。第二種是強硬。對特朗普讓步,可能面對更進一步壓榨;與其步步退讓,還不如一開始就奮起鬥爭。
於服軟與強硬之間,無太多猶豫空間。這就像玩「炸金花」遊戲,要麼牌不好,開始就放棄;要麼跟到底。
在決定如何選擇之前,需看清特朗普發動的這一輪關稅戰本質。製造業回歸、追求貿易平衡、增加財政收入是表象,是技術問題;其本質是國際貿易體系的重構和中美國運之戰。
從國際貿易體系重構角度而言,特朗普所作所為,破壞了1946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使世貿組織的權威蕩然無存、全球化受重創。二戰後形成的一系列貿易規則都被打破,美國作為世界最大採購商,決定另起爐灶,打造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貿易體系,一切按美國規則行事:要麼到美投資設廠,要麼對美國產品降低關稅,要麼就面臨巨額關稅懲罰,其邏輯極其簡單暴力。倘把美國當成沃爾瑪超市,就相當於一切採購重新談,要麼跟,要麼走。
從中美國運之戰角度而言,特朗普貿易戰雖然表面上面向全世界,但對中國、越南、柬埔寨、印尼下手尤其狠,顯然是不僅打壓中國對美出口,就連中國「繞道」的途徑也要一併打壓。這令中美脫鈎斷鏈愈來愈近。
中國佔全球30%的製造業份額,202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2704億美元,緊隨其後是墨西哥的1572億美元和越南的1131億美元。在特朗普看來,墨西哥和越南的對美順差也是來自「中國製造」。他的邏輯鏈條裏沒有雙贏概念,認為國際貿易就是零和遊戲,製造業也是零和遊戲,你多了我就少了。這跟過去幾十年通過全球化把蛋糕做大的理念截然相反。因此特朗普在經貿方面對華打壓,不會輕易退縮,也不會輕易放棄。
中國有多招應對
狹路相逢勇者勝。對特朗普的關稅戰,中方也有諸多牌可以打。
第一,耐心。關稅令中國製造業遭遇阻力,會影響就業,有專家估計可能拉低中國產值達0.5到1個百分點。然而美國也同樣遭遇壓力,美媒認為關稅戰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多6000美元。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約4400億美元商品。根據聯合國和世貿組織數字,2023年美國進口的鋼鐵產品中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電子產品中有逾四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鞋類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玩具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進口雨傘中有91%來自中國。這些物美價廉的商品,多年來對美國物價穩定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一旦大幅減少、失去或價格暴漲,美國民眾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大。若到2026年中期選舉還不能改善,特朗普就可能失去參眾兩院,變成「跛腳鴨總統」。
第二,多元化。的確,美國是個巨大市場,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美國一個市場。從中日韓談判中的自貿區到歐盟大市場,從蓬勃發展的東南亞到「全球南方」,處處都有機會。從2008到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在總出口的佔比從17.7%降到13.9%,這反映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化及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趨勢。
第三,反思出口導向模式。過去多年來,投資、房地產和出口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出口創匯固然重要,惟對國際市場依賴過大。中國辛辛苦苦製造那麼多物美價廉的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付出了一定的環境代價,工人工資也不高,還被嫌棄、被抱怨。這種模式需要反思了。賣方是永遠沒有地位的;擴大內需、盤活市場,在國際上會更有話語權。
最後,要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香港是個自由港,對絕大部分商品不徵關稅;利用好這個跳板,給世界做出「中國開放」的樣板,可緩解來自美國關稅的壓力。另外,關稅戰後美國會壓迫人民幣升值。人民幣無論升值、貶值還是國際化,都離不開香港的獨特金融助力。從貿易緩衝到金融中介,香港都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作者是浙江外國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