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串流平台Netflix上映的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用一鏡到底手法拍攝青少年在學校、家庭和網絡文化中成長的掙扎,膾炙人口。製作人在訪問裏提到,特別關注青少年受網絡文化影響,支持英國政府禁止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和攜帶電話上學。網絡對年輕人的影響,近年常成為社會議題,我們應如何理解當下年輕人?
上周,美國網紅IShowSpeed(Speed)到香港直播,引來年輕人哄動。可惜在娛樂多元且分眾的網絡時代——無意貶抑——區區身為一個阿叔,既不認識Speed,也不理解其「無厘頭」、瘋瘋癲癲的風格有什麼好看,但年輕人卻津津樂道。近年香港有所謂「白卡聯盟」,行徑瘋瘋癲癲,在網上博流量,亦是如此。
一代新人勝舊人 世界不斷向前
早於10多年之前,區區初從事教職,已深感學童受網絡文化所害。當時流行高登討論區,相信不需要我多解釋。從網上討論區到社交媒體,刻意「派膠」、網絡欺凌、散播「厭女」文化、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大家「貪過癮」、一時「口爽」,少有深究,卻潛移默化接受,或對網上假資訊照單全收。尤其是隨着智能手機普及,人手一機,在碎片時間接收網絡資訊,更沒有深入反思的空間和餘暇,影響力更大。培養學童的資訊素養,成為近10年社會的關注焦點。
當然,追溯向前,世界永遠都說下一代的娛樂不知所謂。過去是武俠小說,後來是電子遊戲,流行曲和潮流偶像也在被批評「一代不如一代」之下後浪迭起。成年人認為俗不可耐,對年輕人卻是潮流瑰寶。世界仍然在不斷向前,一代新人勝舊人,我們如何判斷如今「看不過眼」的新潮流,就是對「未來」有害呢?一如上文提到,當年我認為受網絡文化所害的學生,如今已是有所成就的成熟青年。
不過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無疑比過往的潮流廣闊而深遠。成年人在學校、在家庭、在教育,如何支援和培育年輕人?年輕人是「真癲」還是「假傻」?喜歡看人的「白卡」行徑,是泄憤渠道,抑或真心被影響?這些問題,可能比過去更重要。
是網絡抑或是世界「黐咗線」?
瘋瘋癲癲,是否就必然世界大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有被成年人認為不知所謂的、反體制的「全共鬥運動」,後來大學生卻集體一變成為「企業戰士」;美國有影響世界的嬉皮文化,卻在1970年代後漸漸平息,世界始終沒有實現「愛與和平」。在擔憂年輕人「非主流」的同時,無法忽略其社會背景。
筆者的老友談起兩晉時期「竹林七賢」,天下無道,無事可為,不如癲癲喪喪、飲酒唱歌作樂。《莊子.人間世》有楚國狂人,對孔子說,在亂世談道德,盡是危險;勸聖人「慳番啖氣」,保存生命,避免刑害。
我國傳統文化不愧是瑰寶,道盡人間智慧。近年社會有人批評年輕人「躺平」,或不知所謂。不如說,不止是香港,在全球經濟下滑、新科技為未來帶來無數變數的時代,新一代還可以做什麼?前路迷茫,家庭、學校保守,憤怒和迷惑無處宣泄,就唯有瘋狂、唯有癲喪。無處可逃,不如遁身網絡。眼看直播主賺大錢,「博流量」是年輕人目前可以尋找前途和自我認同的途徑。就難怪大家隱身網絡,並以偏鋒言辭爭取認同。
與其說是網絡文化問題,不如問是否世界「黐咗線」?世界看不見未來,社會看不見出路,演算法帶給我自信,正如年少時的我沉迷武俠小說和網上論壇,只是換了一個媒介。正是「混沌少年時」——成人不放下自己,如何理解年輕人?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