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美角力和美國掀起的全球經濟動盪,瞬息萬變,無法在一時三刻有明顯形勢。這不僅是貿易戰、關稅戰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涉及世界未來會否出現影響力和國力版圖重新劃分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美國現時仍一霸獨大,但經此一役外傷、內傷和自傷,它的綜合國力還能否維持今天的絕對優勢?
至於會否有其他國家或國際群體上升,甚至逐步取代美國地位?目前言之尚早。中國有乘勢而上的意圖,惟能否如願?還要看內部如何改革、綜合國力如何提升、官民力量如何凝聚?觀乎近期內地策略和宣傳口徑,忽然想起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寫真》的曲詞:「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正合眼前光景,故引為今天標題。
(1)中國抗美霸凌 合理和具操作性
──簡略回顧美國「亂槍掃射」後的國際形勢:它的多個盟友已集體反彈(例如歐盟也準備回擊);美國內部危機湧現,來得比預期快(例如各大行紛紛調高美國經濟衰退機率、反對特朗普和馬斯克的抗議冒起)。中國是美國首要針對對象,必須盡力還擊。中國雖未能在「反美戰役」中領軍,惟所持理據和引導力量與西方陣營裏的多國相同。
──從實力而言,美國可以大程度傷害中國(《人民日報》也說短期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可避免會加大)。不過從中國的政治性格和歷史經驗看,中國1950至1970年代在西方封鎖下仍挺得過去(如沒有文革和內耗,效果將更好);1980年代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明顯上升,只要策略得宜,至今尚可發力。可見中國有持久戰的能力。
──再看美國的政治性格。它能欺壓的自然不斷欺壓,但欺壓之後不能得逞,它就會戰略性退卻或暫停進攻,採取其他方法達到目的。近期典型例子就是TikTok:中國堅持不批准出售,美國只有延遲限期。可見中國仍可抓住美國軟肋,用時間換空間,待美國的倒行逆施出現惡果,徐圖後計。
上述角度都是現實中的可能。不管是否「三分春色描來易」,在某程度上我也贊成,不會一概否定。
(2)批美之餘 反思內部政策
──凡事須內外兼顧,中國很多批評美國的理由都可以成立,但外界會看更廣闊角度。例如中國批評美國違反商業規律、用強權欺壓或吞併民營企業,人們就很容易想起馬雲和「螞蟻金服」。容或具體情况各有不同(在此不贅),不能簡單比較,惟總會引起民間對多重標準的質疑和思考。
──有內地傳媒和親北京輿論批評特朗普及馬斯克亂政、搞個人主義,指美國「民主光環已失」;又引述特朗普打壓異己傳媒,在白宮記者會上曾驅逐「亂發問」的記者;又利用「反猶」名義,撤銷「挺巴勒斯坦」留學生的簽證。這類批評近期不絕於耳,直接或間接已引伸為美國「民主已死」。
我從來不迷信執政者的「仁慈和民主」,更不相信美國會因為民主而義無反顧協助各地民間社會,包括香港。但上述引伸又會令民間思路與官方宣傳保持距離,甚至易向而行。人們對比現實情况,就會思考:中國官方的民主定義(以至內涵)與民間普遍接受的標準,是否一致或接近?
以香港為例,「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政制能否真正發揮為民發聲和監督作用?最近有傳媒披露,有33名區議員去年在超過八成的大會會議無發言;當中6人全年大會「零發言」,全屬委任或當然議員。官員急忙為他們解畫,但未能停止尸位素餐的質疑,反而引起護短的聯想。
再以台灣為例,最近有「陸配」(大陸新娘)因發表「武統台灣」言論、違反台灣法例而被送回大陸;內地輿論譴責台灣「沒有言論自由」。同時,台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本名李延賀)在內地因「煽動分裂國家」而被判刑3年。外界不知詳情,一般相信與某種言論或行為有關。兩者雖無法簡單對比,或性質有異,但案中人均涉及違反對岸法律,這就必然引起兩岸如何處理言論自由的比較了。所以,指摘一方而不反求諸己,只會減低自己公信力。
──提出上述的民間觀察,不是為了挑剔,而是想說明:中國不能依靠「三分春色描來易」,或單憑批評對手的錯來顯示自己的對;而是要用實際行動讓公眾感到自己的好,既要富強,也要開明,向民間要求的現代化方向進發。想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身體力行、興利除弊,還要明白:思想可以引導,惟不能領導。否則,民眾只會感到「一段傷心畫出難」。
(3)美國的錯足以引起全球警惕
──特朗普回朝不到半年,已把全球弄得天翻地覆,實在有很多教訓值得人類警惕。從美國政客的表現可見,人治是多麼可怕,濫權是多麼可惡,不聽外界意見又是多麼自傷。中國有一句古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看今天美國,特朗普真有可能「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喪邦」。所有為政者必須引以為戒。
──特朗普的行徑也預示一種可能:創業經年可以毁於一旦!美國有言論認為,喬治布殊年代是美國由興漸衰的分界線,他恃着美國強大,承襲美國霸權主義,到處樹敵,終積累禍根,發生「9.11事件」。美國民主黨兩名總統奧巴馬和拜登,後來雖有所調整,但仍是另一種「美國優先」政策,暴露了「裝強、恃強、逞強就是強者的最大弱點」。如今其他國家雖礙於美國威勢,惟已各謀出路,不再相信美國的領導作用。這就說明:強者可以因勢利導,但不可因勢誤導!更不能因勢領導!所有從政者必須警惕。
──美國號稱有「民主制度監督」,可制約有權的人濫權,防止執政者亂政。但特朗普的行徑告訴世人:即使有公認的制度,惟也要看如何執行、如何落實監督?失衡時如何減輕禍害?監督失效後如何善後?這是現代化政治的系統工程,不可缺少任何一部分。西方最近也有言論浩嘆: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如何呢?美國人竟選出這樣的總統,又豈是制度本身問題,民間的失智和反智也是問題。這不是值得全人類反思嗎?
──外界有言論認為,美國削減大部分對外功能的項目,包括國際開發署、「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中國和俄羅斯可借勢而上、取而代之。這也許是「三分春色描來易」的盤算。中國雖有強大的海外宣傳隊伍,惟關鍵是宣傳的內容與價值觀是否人們的需要和選擇?中國可以用西方慣用手法積累效果,但最終能否建立對中國有向心的力量?不得而知。這說明:到底是中國繼續投放力量,努力宣傳和吸引世人認同?還是中國走向國民和世界民心,同路同向,才能更好發揮大國作用呢?
──上述各點均肯定中國對外務實,但不要對內愚頑;希望中國對外理智,但不要對內強橫。更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令人類的傷痛互相傳染;中國人民努力醫治痛楚,美國如今又患上類似的病。中國只有努力減少「一段傷心畫出難」的現實,才能實現「三分春色描來易」的宏圖!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