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莫建成

莫建成:縱要滅赤 不忘初心——回歸房屋、醫療政策原意

【明報文章】近日政府宣布公共醫療系統收費大幅加價,及公屋收緊富戶政策,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然而筆者不禁要問政府:政府是否忘記了公共服務的初心?公共醫療服務的本意,是令對醫療服務有需要的市民無分貧富地都可得到治療。而公屋政策的原意是讓市民安居樂業、持續改善生活。但綜觀政府近日舉動,高官似乎只顧滅赤和加快公屋上樓時間而無所不用其極,忘記了政府的應有之義。

公營醫療和公屋 是基層市民保護傘

新冠疫情過後,本港經濟未見重大起色。整體而言,香港雖仍算是富裕社會,惟去年有關注貧窮問題的非政府組織調查發現,本港有逾139萬人處於貧窮狀態,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大升至2024年初的81.9倍;65歲或以上貧窮長者人數超過58萬,亦較2019年大增逾四成。本港貧富懸殊及長者貧窮問題,愈發嚴重。

公營醫療服務及公屋供應,是向基層和貧窮市民提供基本健康及住屋權的保護傘。若此兩項政策失靈和失衡,勢必導致社會的不滿與矛盾加劇。

先談談公共醫療加價。基層家庭及貧窮長者是最依靠公共醫療服務的一群人,政府早前公布的醫療收費改革,將急症室、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的收費,大幅增加1至2倍,使政府對公共醫療的補貼由97%微降至94%。

本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都市化亦令慢性疾病及長期病患有年輕化情况,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而私營醫療市場的收費一直不便宜,市民向私家醫生求醫,費用動輒也是四五百元。政府普通科門診名額則長期不足,故導致不少難以負擔私家醫生費用的市民在無計可施下到急症室求醫。

過去20多年,政府的公共醫療開支不斷增加,即反映市民對此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於可見將來,不少基層市民和長者,或許會為了節省醫療開支而盡量避免求醫,「小病唔醫可能會漚出大病」,到時當局便要透過公共醫療系統承擔其龐大醫療開支,最後會否得不償失?

在政府宣布公共醫療服務大幅加價的4天前,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通過公屋富戶「加租」的建議,加幅由原本的1.5倍至2倍租金,大增至2.5倍到4.5倍。房委會預計有4萬多戶受影響,而庫房每年只是多收約15億元。

收緊富戶政策 或好心做壞事

不少基層家庭得以脫貧,是依靠公屋的低廉租金,以及他們辛勤工作養育子女長大和成才,使生活能夠逐漸改善。筆者明白社會對公屋需求甚大,不少基層家庭等待上樓改善生活,有能力的居民理應要多付點租金,或透過置業遷出交回單位。惟從另一角度看收緊富戶政策,政府或許好心做壞事——現時安居樂業的公屋家庭因富戶政策遷出單位後,他們或被迫置業或租住私樓,令他們每月家庭支出大增,加重經濟負擔,生活質素會就此倒退。

筆者辭任區議員後仍一直服務社區。不少市民跟筆者表明,難以負擔大幅加價的公共醫療收費;雖然政府有1萬元封頂機制及醫療豁免,但要基層市民主動申請,對他們造成極大困擾。

政府收緊公屋富戶政策,表面上受影響人數似乎不多。但筆者游走社區逾20年,見到不少入息不符上樓資格的市民因買不起樓,需長期繳付私樓租金,一直難以改善生活質素。

本港的良好公營醫療服務及質素不斷提升的公屋單位,是穩定基層市民生活之重要基石。假若政府因為數年間的滅赤計劃,影響市民持續的身心健康,及動搖不少家庭的安居樂業,或許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令「由治及興」的社會添上一大污點,市民的不滿情緒更可能削弱政府管治威信。

以市民福祉為依歸 與社會討論政策路向

筆者在社區見盡市民喜怒哀樂,過去幾年本港經濟欠佳、百業蕭條,大量市民的生活愈來愈不快樂。縱使不少市民理解政府需要消滅財赤,令公共財政回復正常,惟如果「手術成功,但病人死亡」,又何必呢?筆者深切期盼政府回頭是岸,緊記公共服務的初心,即時收回公共醫療大幅加價及公屋富戶政策收緊的措施,並以市民長遠福祉為依歸,重新與社會討論這兩項重要公共政策的未來路向。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莫建成]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