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香港一直被譽為「自由經濟的楷模」。過往多年,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和「積極不干預」的管治哲學,由市場主導發展方向,政府所做的是回應及滿足市場和社會在各方面的需求,是典型的需求驅動(demand-driven)發展模式。
而這一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基建先行,創造容量」,並相繼提出一系列藍圖。我認為這是一個發展邏輯的重大轉變,意味着我們開始嘗試接近另一種發展邏輯——願景驅動(vision-driven)發展模式,儘管目前我們離該模式尚有相當距離。在該模式下,政府會制訂發展的長遠願景,並主動引導和塑造市場需求,以達至願景。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在今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香港已不可能再單靠需求驅動模式去贏得國際競爭。我們的城市發展模式,乃至公共政策制訂,需走向長遠願景與現實需求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短期結合市場需求,長期指向願景,才能夠既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又確保我們能走到一個理想之地。
需求驅動:跟着需求走,目標是供需平衡
長期以來,在市場主導的管治哲學下,香港城市發展乃至整體公共政策制訂的最典型思維,是「需求驅動」模式——立足當下市場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例如土地、基建、房屋等方面需求),根據目前發展趨勢和各種預設參數,預測未來需求,政府則提供適當硬件和軟件去滿足未來需求。
這種模式的邏輯,是從現在推導到未來;政府的角色是「順勢而為」,不會提出未來發展的願景,並引領社會走向這個願景,而是以現實需求為出發點、以未來需求為目標,跟着需求走。簡單來說,市場和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多少,決定了政府會提供什麼、提供多少,最終目標是達至供需平衡。
例如在產業發展方面,如果市場已經出現對某產業的需求,並形成了趨勢,政府便會順應這種趨勢,提供相關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援,協助產業發展。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政府依據社會不同群體的當前和未來需求,作相應資源投入和分配,盡力滿足這些需求,力求供需平衡。
願景驅動:引導和塑造需求,走向願景
「願景驅動」發展模式,則是一種具前瞻性和導向性的發展路徑。於這種模式下,政府基於對地區或國家在全球格局中的戰略定位、自身資源與潛力的挖掘,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判,提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願景,並制訂達至願景的總體策略和政策框架,引導社會和市場朝着共同願景前行。
需要指出:願景驅動的發展模式並非單純提出一個宏大目標,而是必須同時提出實現願景的頂層設計,包括路線圖和時間表。在該模式下,金融、城市規劃、基建建設、人力資源等,均成為實現願景的工具和手段,成為路線圖裏的重要內容;每個政策範疇均在共同願景指引下去發展,而非各行其是。
例如在產業發展方面,如果政府提出成為全球科創及高端製造業中心的願景,當局就應該提出一套實現這一願景的頂層設計,包括規劃專門的產業用地、提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創科和高端製造企業入駐;同時出台鼓勵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投入的政策,提供補貼、投資或稅收優惠,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確保有足夠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等,引導產業在各階段的發展,以達至願景。就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資源的分配、配套設施的建設,並不是被動地跟着需求走,而是朝向預先設定的、關於城市居住和生活模式的願景,主動引導和塑造需求。
兩種模式 孰優孰劣?
比較這兩種模式,可以見到根本邏輯上的三大區別:
其一,需求驅動是從現實推導到未來,找到路徑去滿足未來需求;而願景驅動是從未來願景倒推回現在,找出路徑去達至願景。
其二,需求驅動是資源分配跟着需求走;而願景驅動是主動引導和塑造需求,用資源分配來帶領需求走。
其三,需求驅動以供需平衡為目標,但具體會走到哪裏,則不在考慮範圍;而願景驅動模式則是清晰指明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凝聚各方力量,達至預設的願景。
孰優孰劣?難以簡單一言蔽之。以需求驅動模式來說,當然有其可取之處,包括實際、靈活、能夠回應市場和社會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太會出現沒有足夠需求支撐的「大白象」工程,或者口號式的「願景」。
事實上,香港從一個轉口貿易港演變為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所經歷的多次轉型,均不是政府制定之願景所引導的結果,而是市場根據國際發展趨勢和本地條件而做的選擇。政府所做的是順應市場選擇、提供所需條件、彌補市場的不足。一次次轉型,在香港這個小地方創造了奇蹟,使香港社會長久信奉市場導向、需求驅動發展模式。
但今時今日,這種模式的缺陷也日益明顯。於這種模式下,我們很少思考,市場或社會出現的需求合不合理、有沒有遠見?被動地跟着需求走,我們會走向何方?這些需求應不應該改變?應朝哪個方向改變?如何引導需求、塑造需求,以實現這種改變?
「願景驅動」可補缺陷 但也有內在不足
由於是回應性的被動應對,忽視了長遠的發展願景,政策制訂缺乏前瞻性和主動性,不僅限制了政府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容易導致發展滯後,難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和挑戰,還可能導致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另外,缺乏共同願景,各持份者往往只從自身利益和需求出發來看待問題,較少從全體社會長遠發展視角來思考,導致難以凝聚社會共識,常常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困境。
正是因為需求驅動模式的上述邏輯缺陷,今日之香港在取得眾多成就的同時,也出現諸多深層次矛盾,包括產業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新的經濟增長點難以形成;土地和房屋問題盤根錯節,長期限制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社會兩極分化,青年向上流動空間狹窄等等。
比較而言,願景驅動模式能夠彌補以上缺陷,卻也有其內在不足。舉個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於願景驅動模式下,有可能在出現明確的市場需求之前,就投入大量資源建設基礎設施,從而直接改變一個區域的區位條件和營商、生活環境,帶動產業發展,推動願景的達成;惟同時,這種投資模式的風險無疑比需求驅動模式要高很多,甚至可能出現「大白象」工程,造成資源浪費。
那麼,未來香港應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路徑?下周續談。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