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低空經濟是國家大力推動的戰略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範。低空經濟產業鏈長,需強大技術支持,應用場景廣泛,帶動創科發展,發展潛力巨大。上月特區政府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共38個項目獲批,包括物流、緊急救援、醫療物資、外賣配送服務等。為配合低空經濟發展,最近政府表示會修例放寬無人機應用規定,例如載重負荷,重量上限由目前25公斤放寬至150公斤,以作更多測試和應用,包括可進一步試行載人等。
3個方向看低空經濟可行性
不少市民提出疑問,到底在香港人口及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如何實現低空飛行?筆者綜合三大方向,期望可解答坊間對低空經濟可行性的疑問。飛行方面,在「監管沙盒」試驗期間,項目首先會在郊區範圍先行先試,例如離島的長洲醫院、鄉郊地方試驗,也會先以外賣配送方式測試飛行路線。以內地為例,即使市民身在山上或郊野公園,也可訂購外賣服務,靠的不是車行或人行配送,而是用無人機飛到山上的外賣服務,一來可節省時間,二來外賣員不用冒險到偏遠地區,高危地區使用科技更能保障外賣員人身安全。
無人機安全問題方面,有意見擔心若無人機在飛行途中出現意外,無故墜下而傷人,可以如何處理。事實上低空經濟於內地已發展得相當成熟,當無人機發生意外時,例如機翼有問題或信號出現故障,可以想像無人機是一個機械人,無人機會發送信號到中央監控平台,表示出現故障,此時無人機便會先分配機身電量,並在空中保持平衡;若偵測到確定不適宜飛行,無人機便會選擇適當位置避險。同時,無人機本身附有降落傘,當出現問題時便會打開降落傘,不至於突然下降而誤傷途人,民航局也會要求承辦商需有應急預備方案。
至於無人機衍生的私隱問題,無人機搭載光學鏡頭,當其從室外經過,或會拍攝到市民活動的影像,市民擔心會因而泄露私隱。其實並非所有無人機都會搭載光學鏡頭,搭載雷達鏡頭亦能夠達至避障效果;即使搭載光學鏡頭,系統亦不會連結人面識別系統。而無人機飛行高度問題,未來無人機實踐商用之後,飛行高度將增加到1000米以下的空域,甚至是3000米以下,遠高於一般大廈;無人機飛行期間亦會對人車船距離有要求,所以能夠拍攝到私人地方的機會就會減少。政府的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中,私隱專員也是成員之一,專員會對無人機收集到的數據提出關於私隱方面的限制,故市民也不需過分憂慮。
擴展模擬場景 完善法規基建
除了物流、緊急救援、醫療物資、外賣配送服務,無人機可以帶來的服務還有很多。內地早已使用無人機協助城市管理,例如日常巡查是否有人非法傾倒廢料,導致河道污染令魚類死亡;海岸線會否有漂流的垃圾,亦會收集污水樣本等。另一方面,更可發展出低空旅遊,內地早於2018年開始了載人飛行。當然,香港仍需一段時間才有望成事。
推動低空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低空經濟不單會帶來經濟效益、提高香港競爭力,更可改善民生。低空經濟有條件創造一系列產業、帶來實際效益。筆者期望試點項目可讓政府及業界模擬更多場景、更多航線及低空空域管理佈局,累積數據和經驗,以便完善法規、基建、應用等不同層面的工作,完成在港實行低空經濟的拼圖,帶動產業研究發展,以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及市民生活質素和消費體驗。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