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

劉銳紹:花霧夜來天明去 去似朝雲無覓處——從胡德華逝世與「長和事件」發展看中國凝聚力

【明報文章】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第三子胡德華逝世,在不同社會層面有不同反應,或者沒有反應;但他生前被視為「紅二代的開放派」,或多或少會引起一些討論。與此同時,長和集團擬出售港口的事仍是國際焦點,種種迹象顯示,某些行動可能仍在背後進行,外界無法預測結果。這兩件事看來毫無關聯,惟也有一些共同的觀察點,就是中國的凝聚力怎樣才能發揮得更好?否則,可以合作的力量都會變成唐代白居易的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故引為今天標題。

(1)言論引起思考 但不構成威脅

──胡德華上月30日逝世,與父親胡耀邦一樣死於心臟病。其實,他1986年開始以科學事業為主,曾任中國科學院軟體中心副主任;1994年組建北京泰利特科技公司,開發金融、銀行和辦公室等軟體系統,已跟政治疏離。不過,他對中國改革開放抱着濃厚熱誠,時有發言。2013年他在井岡山表示「改革需要大智慧、大氣魄、大胸懷、大慈悲」,「我們不能躺在30年前的改革成果上睡大覺,而是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開拓思路」。這些言論與官方今昔語境和大方向,也如出一轍。

2014年他擔任《炎黃春秋》副社長,其實只是掛名而已。但因該刊被視為「自由派和開放派(有稱『開明派』)的言論基地」,所以他也被視為「同路人」。當年該刊負責人杜導正,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長,後來協助趙紫陽在海外出版回憶錄。2016年《炎黃春秋》被要求改組,工作人員不能進入辦公室;胡德華與守在門口、沒證件的人理論,最後也不能改變該刊被整頓的命運。

2015年胡耀邦誕辰100周年,中共按慣例舉行紀念活動,稱這是「重要紀念日」,似有「平反」味道(1987年胡耀邦被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下台)。惟胡德華認為,指摘和定性是黨的文件,但轉調則是網上言辭,這不能算是「平反」。如今看來,這些言論頂多只是家人的意願,而不能視為「異見人士的反對聲音」。

──胡德華逝世,象徵敢言的「紅二代」進一步式微,有人甚至形容為「斷代」。至於「紅三代」,多數已效「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劉禹錫《烏衣巷》)。即使薄熙來之子薄瓜瓜在台灣結婚時備受關注,但也難以形成滔天巨浪。所以,對「紅二代」、「紅三代」的關係,不宜以古代「防範皇叔子侄謀反」的隱患角度視之,才能發揮廣泛凝聚力。

──胡德華逝世令人想到胡耀邦生前的主張,也可以成為今天繼續改革開放的動力。例如胡耀邦在改革開放時期曾提出「新聞八二開」說法,即新聞改革可以報道負面新聞,初時佔兩成,正面新聞佔八成;然後隨着社會開放,正負新聞比例可再調整。這也是後來出現的趨勢,令社會更透明,人民對國家事務的投入感更強、建設性的意見更多。

1976年胡耀邦還提出:「我相信我們的黨總有一天會作出這樣的歷史決議:永遠永遠地嚴禁個人崇拜。因為一搞個人崇拜,就根本談不上什麼民主,談不上實事求是,談不上解放思想。」1978年9月他再次說過同樣的話。所以,對於這些跟今天的原則和方向一致的內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毋須視為洪水猛獸,才可以使凝聚力更集中。

(2)長和事件起伏的懸念

──長和集團出售港口一事,仍是起伏不定。上周五,有消息指它不會在外傳的今日(4月2日)與美資貝萊德為首的財團簽約。在此期間,中國官方機構和建制言論仍不斷施壓,指必須照顧國家安全和利益。無人能預測未來,在此只想提一些觀察角度,然後等待事態發展和結果。例如:

.目前狀態可視為各方的策略戰和輿論戰,所以必須多點了解「風從哪裏來」及「基於什麼原因放這樣的消息」。

.「誰放消息」也值得研究。轉彎放風有時比直接放風更有效,可增加「獨立言論的可信性」。坊間最近出現一個配對遊戲:對比米飯班主與食客、官府與官員及退休官員的想法和言行。一切沒有答案,作為街談巷語夠了。

.什麼時候放什麼消息,也很有意思。例如為什麼會傳出「4月2日簽約」的消息?早前不是說過,有關方面的談判時限有100多天嗎?還有,每一個消息傳出來相隔的時間距離,也很有學問。

.為什麼到今天為止,官方只是引用傳媒的批評內容,而未有由官方機構名義撰寫的指摘內容?官方機構(例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只是說「依法進行審查」。

.特區政府的批評語言仍留有餘地,會不會有戲劇性的發展?不知道,這至少反映也許有些事情正在進行中。這也是正常的政治和經濟規律,變數常在,利害永恒,外界無從了解。

我強調上述只是觀察點。我完全不懂箇中奧妙,更沒有答案,只是作為茶餘飯後「剝花生」的談資而已。

──正因為變數無限,再看今天中美和國際形勢,不是更應該想辦法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嗎?美國「亂槍掃射」,與諸國的關稅戰剛起,一般估計美國通脹將於短期內上升,看美國人能忍耐多久?去年美國政府赤字連續兩年超過生產總值的6%,是歷來第三高紀錄;債務也突破36萬億美元,利息支出佔政府收入23%。內地近期有一句話:「讓美國繼續瘋下去,也讓它繼續崩壞下去!」在這樣的大氣候和大趨勢下,不是應更注意發揮凝聚力嗎?

──美國也有輿論指出:美國今天犯的弊病,就是中國過去犯的弊病;例如美國在有意無意間樹敵,引起別國警惕和抗拒,對內則弄得神憎鬼厭,只顧管治集團及其成員(例如馬斯克)的私利,才導致自己進退失據,早晚黔驢技窮。美國甚至有輿論認為「特朗普的亂政救了中國一命」。是耶非耶?不用多管,只要自己真正興利除弊、減少失誤,不再製造敵人,凝聚更多民間認同的力量,不愁戰火紛飛之下無出路。

(3)從胡德華及長和想到的

──胡耀邦愛國愛黨,至今未正式平反。胡家後人接到「不可妄議中央」的傳達後,選擇平靜生活。胡德華由2016年起已少公開發言,只說「黨中央說什麼意義就什麼意義」,最後與父親同因心肌梗塞而死,誠為憾事。另一名敢言的「紅二代」、有「任大炮」之稱的任志強,早年被控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罪,被判入獄18年。

凡此種種,均反映意識矛盾如不嫻熟地駕馭,也許會導致憂慮和恐懼無限擴張,因人廢言,因噎廢食,把不是實質的威脅變成對凝聚力的破壞。

──對於商界,或許有更多利害衝突的因素需要考慮。但不妨同時想想:出現問題和困難,是否單方面造成的?有權人駕馭形勢,辦法會多一點,倒不如運用高明和技巧的方法,掌握張弛之道,既防止富可敵國,同時疏導淤塞的民間渠道。這樣才不會令難能可貴的凝聚力,變成「花霧夜來天明去,去似朝雲無覓處」。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