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以「不讓市民因病致貧」為核心理念,但隨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年輕化及醫療成本不斷上升,公營醫療資源的壓力日漸增加。早前政府提出逐步提高急症室及其他檢查服務收費。然而在尚未有全面醫療融資方案的情况下,貿然提高公營醫療收費,可能引發深遠且負面影響,尤其是加重基層市民、夾心階層及長期病患者的經濟負擔。這是違背香港醫療體系「不讓病人失救」的初心。
政府高補貼模式 暴露結構問題
本港醫療系統高度依賴公營醫療服務,政府對醫療系統的補貼高達97%。這種高補貼模式,保障了市民的基本就醫需求,惟同時也暴露多個結構性的問題,包括公私營醫療資源分配失衡、自願醫保成效有限,及基層醫療發展不足。
(1)公私營醫療資源分配失衡。香港部分私營醫院長期享有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包括由慈善團體營辦的醫院獲政府免稅,而不少私家醫院則以極低地價獲批土地。但這些私營醫院的高昂收費令大多數市民卻步,未能有效吸引病人分流。公營醫院急症室平均成本達2400元,但現時市民只需支付180元,這樣使輕症病人更傾向選擇公營醫療,加劇資源錯配。
(2)自願醫保計劃的局限。自願醫保旨在鼓勵市民利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少對公營醫療的依賴。然而該計劃並未設立「高風險池」或「必定承保」條款,導致長期病患者及高風險群體難以受惠,部分人甚至無法購買醫療保險,這使計劃成效受到質疑。政府亦未有考慮借鑑其他國家的全民醫保系統,以分級制方式供款。
(3)基層醫療發展不足。基層醫療是醫療體系的第一道防線,能夠有效緩解住院和急症室壓力。然而本港基層醫療服務使用率偏低,市民對地區康健中心的認識不足;預防性的醫療服務如定期身體檢查的利用率,更是極低。
加重市民負擔 健康風險增
上述問題未解決的情况下,提高公營醫療收費將進一步加重市民負擔,尤其是對基層市民、中產家庭及長期病患者。
(一)基層市民無法負擔醫療費用。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反對提高公營醫療收費。如果政府調高急症室及門診服務收費,基層市民可能因經濟壓力而延誤求醫或選擇放棄治療。這不僅違背公營醫療的宗旨,更可能導致市民健康問題惡化,最終增加社會整體醫療成本。
(二)市民「因病致貧」風險增加。在現行制度下,夾心階層面對重大疾病仍需承擔高昂醫療費用。例如癌症標靶藥物的月費高達2萬元,即使是中產家庭也難以承擔。提高公營醫療收費將進一步加重中產家庭負擔,增加「因病致貧」風險。
長期病患者需要定期接受治療及檢查,若相關服務費用提高,他們將面對更大經濟壓力,可能因無法支付而減少檢查次數,影響其病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
在未有全面醫療融資方案前,政府應優先解決現行醫療體系的結構問題,並採取多方面應對措施,確保市民能夠得到公平、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應訂全面醫療融資方案
(A)制定全面醫療融資方案。醫療融資是解決公共財政壓力及保障公營醫療質量的關鍵。政府應考慮設立全民健康保險計劃,將保費與市民收入掛鈎,並設立高風險池,以覆蓋長期病患者及高風險群體。此外,引入「錢跟病人走」模式,讓市民無論選擇公營還是私營醫療服務,都能夠得到一定比例的資助,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
(B)強化基層醫療服務及改革分級系統。基層醫療的發展,是解決醫療資源錯配的根本途徑。政府應加大對地區康健中心的投入,推廣使用基層醫療服務,例如提供更多免費或低費用的健康檢查,提升市民健康意識。
(C)改革私營醫療系統。政府應重新檢討私營醫院運作模式,要求其提供一定比例的廉價或補貼服務,並設立透明的收費標準,以增強透明度,避免出現「因病致貧」情况。
若在未有全面醫療融資方案前貿然推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將加重市民負擔。當局應以市民健康福祉為核心,制定全面的醫療融資方案,強化基層醫療服務及改革私營醫療系統,確保本港醫療體系能夠實現公平、可持續的發展,維持「不讓市民因病致貧」的初心。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