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淑操

林淑操:小學人文科課程改革與實踐

【明報文章】籌備兩年,於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科學科及人文科,將於2025/26學年由小一及小四起推行。為使課程能夠與時並進,達至培育人才、支持國家和香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今次改革不僅是針對課程的優化調整,更是香港基礎教育邁向更專業化和系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本文將探討人文科課程的改革理念和實踐方略。

課程設計理念與目標

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的設計,體現了香港教育對培養未來公民素質的全面考量。其課程的核心精神,在於強調學習內容必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同時課程設計本身也跟國民教育理念及其他學科領域,存在內在的知識連結。事實上,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並不限於課堂內發生,形式和時間長短亦不是唯一考慮,反而應該對準教學目標和學生需要,務求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和促進學習。

現今學校普遍掌握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方式組織及安排課堂內外學習活動,而這些教學策略可謂行之有效。要注意的是,人文科課程本質上並非從零開始的科目,而是基於既有常識科課程的深度優化與結構重組。故此,課程框架內保留了常識科大部分學習範疇與重點,但同時亦透過更清晰的年級螺旋式和主題式學習單元,使知識結構更為系統化。這不單有助於教師的科目「平穩過渡」,亦確保了學生學習的連貫性,能夠順利銜接初中及高中有關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學習領域,以圓滿人文學科學習歷程。

隨着課程改革將於下學年正式落地,教學資源的配套工作也陸續展開。教育局已完成首批人文科教科書的評審工作,共有4套課本教材及1套電子教材通過審批;當中,評審小組特別肯定部分教材內容的準確性、概念清晰度和學習活動設計的適切性。值得一提是,當中的電子教材更因善用多媒體互動功能,而受到小組高度肯定。

不過,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框架系統地編纂的教材,僅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並非唯一學習資源。教師使用教科書時不應只着重單向的知識傳授,同時也要善用課堂設計的活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可按其專業知識,因應學生能力、興趣和學習多樣性,以及課堂教學、評估需要等,審慎地從教科書中挑選合適材料作教學之用,包括教育局提供的學與教資源,以達至課程學習目標。

就課程改革的未來成效,教師的專業能力當然至關重要。為持續提升教與學效能,教育局自2023/24學年起,已規劃了系統化的專職培訓;當中每年提供約4000個培訓名額,內容涵蓋課程規劃、國家安全教育、中華文化等範疇,以支援教師教授人文科。同時,該局設立「小學人文科學習圈」,透過觀課、案例分享等形式,促進教師相互交流,形成多元化、多方面支援。這套全方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不僅着眼於知識更新,並重視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此外,透過建立專業社群,為新課程實施奠定起動的能量和基礎。

課程實施的挑戰與策略

人文科涵蓋歷史、地理、社會等多領域內容,對教師掌握跨學科教學的要求亦同步提高。針對新學科帶來的挑戰,教師應採取多元化教學策略,靈活安排課堂內外活動,使學習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

以資訊素養教育為例,小四課程涉及新聞報道,讓學生分辨「事實」和「意見」。教師可建基於此,配合課程三大理念「立德樹人」、「探究學習」和「連繫生活」,設計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及課後延伸任務,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共通能力和培養正確價值觀和態度,並通過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真實情境建構認知。惟某些課題如認識國旗、國徽、《憲法》和《基本法》等,則無可避免需要教師先適當地輸入或突顯知識點,其後才合適地以其他形式包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鞏固所學。因此,並非每個課題都能以相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帶出相關知識,教學法亦不能一概而論。

立足當前 展望未來

事實上,人文科的成功實施,有賴教育界各持份者秉持專業精神攜手合作。作為學校管理層,有責任把關教材素質,確保學習材料和專題均符合課程宗旨及目標,資料及數據客觀持平、適切準確;身為教師,更須持續反思教學實踐、提升專業能量。至於教育局,亦應持續優化課程,並開發更多元化教學資源,例如善用社區組織,提供實地考察機會,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等。

展望未來,隨着小學人文科於下學年落實,唯有政府、教科書出版社、學校管理層、前線教師及家長通力合作,才能夠確保這項課程改革得以順利推行,最終可讓學生得到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以培養出具備人文素養、國家認同感與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香港區家教聯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淑操]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