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管浩鳴

管浩鳴:小班教學非萬能 中學推行宜三思

【明報文章】小班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近年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隨着本港學齡人口持續下降,小班教學的推行不僅被視為提升教學質素的手段,也被認為是應對「縮班殺校」危機的靈丹妙藥。然而小班教學的成效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究竟小班教學與學習效能,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反思。

小學小班教學 確具成效

根據教育局數據,本港學齡人口自2016年以來持續下降,預計到2030年,小一適齡人口將從4.96萬降至3.41萬,中一適齡人口也將從6.83萬下跌至5.15萬。這種結構性的人口下降,使許多學校面臨縮班甚至「殺校」危機。

面對這一挑戰,政府近年逐步在公營小學推行小班教學。目前全港已有八成半的公營小學實施小班教學,成效顯著。而根據2022年施政報告,政府也訂下了在2025/26學年超過九成公營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的目標。

從國際經驗來看,小班教學在小學階段確實具有一定成效。有研究亦顯示,小班教學不但能夠促進師生互動,更有助教師專注地照顧學生的個別需要,提供更為針對性和細緻的指導及支持,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特別在小學階段,由於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習慣需時養成,小班教學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不認同延展至中學階段

社會有意見認為,教育局應該進一步下調開班線、放寬開班要求,以及將小班教學延展至中學階段,目標就是要保住學校免於「縮班殺校」危機。筆者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教育改革政策,都必須以保障學生福祉為依歸。筆者認為,學生的利益永遠都應該重於教師和校長的就業利益;同時,也應該凌駕學校的生存意義!現時小學的開班線維持在16人,已經是十分寬鬆和包容的做法。若然每班學生人數進一步減少,效果就只能做到猶如補習社一樣,變相曲解了小班教學以優化教學質素為本的初衷。

事實上,中學階段的課程設計與小學截然不同。中學課程主要是鞏固和深化小學階段所學到的知識及技能,而且更趨於多元化和專業化,並透過創造空間,讓學生發展個人興趣和協助規劃個人目標;同時在不同學習經歷中,建立正確價值觀及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果每班學生人數過少,學校將難以維持正常及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不但限制了學生的學習選擇和發展空間,而且也影響學生的群育及全人發展。

政府財政緊絀 需審慎訂資源優次

另一方面,推行小班教學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包括增加教師人數和教室空間,特別在中學階段,課程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小班教學成本更高;同時,也可能導致其他改善教育的措施被迫拖慢或擱置。在現時本港經濟面對挑戰和政府財政緊絀的情况下,平衡教育資源分配和審慎訂定優次選擇,顯得更為重要。

總的來說,筆者支持政府繼續在小學階段推行小班教學,並進一步加強教師專業培訓,確保能夠充分發揮小班教學的成效。然而中學階段的課程設計和學生發展需求,與小學不同,全面推行小班教學並不符合中學教育實際情况。最後,筆者期望政府能夠繼續以學生福祉和優化教學質素作為教育改革的最優先考慮,根據不同教育階段的特點,制訂相應教育政策,確保本港教育制度能夠在人口結構變化的背景下,持續透過教育資源合理分配,提升教育質素,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美好學習環境。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