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自3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也門胡塞武裝組織採取「果斷而有力的軍事行動」以來,美軍從空中和海上對也門多地展開多輪大規模打擊。為回應美軍襲擊,也門胡塞武裝也宣稱對位於紅海的美國「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及其隨行船艦發動襲擊。
今年1月19日,胡塞武裝成立的人道主義行動協調中心宣布,由於加沙停火協議已經達成,因此胡塞武裝停止對紅海航道實施封鎖。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在這種情况下對胡塞武裝發動一而再、再而三的空襲?
特朗普需與軍工複合體和解
首先是特朗普與軍工複合體暫時和解的需要。眾所周知,美國政壇的主導力量是大小不等的利益集團,其中的軍工複合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這個聯合了軍隊、科研院所、軍工廠、游說集團,及部分國會議員和相關媒體的利益集團,對美國這個黷武帝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以致1961年艾森豪威爾總統離任時告誡美國人,要警惕「龐大的軍方權勢集團與軍火工業巨頭」通過彼此結合,「取得不正當的影響力」。
頗有賈詡之風的拜登,於即將離任時透過給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拱火」的方式,為特朗普與軍工複合體的關係成功「埋雷」——軍工複合體的訂單依靠戰爭,而特朗普的政策顯然與此相悖。沒了訂單的軍工複合體,與特朗普的關係自然無法融洽。為此,特朗普甚至有了讓軍事工業「另起爐灶」的想法,即與親密盟友馬斯克合作,利用後者旗下企業的超強生產能力和雄厚科技實力為美軍打造新式作戰平台,並為此不惜對美軍上層「大換血」。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自馬斯克被特朗普提名為政府效率部負責人以來,該部門推行的聯邦政府精簡計劃,因大幅削減開支和裁員而引發爭議;特斯拉股價曾連續數周下跌,馬斯克坦言其商業帝國營運「非常艱難」。面對這樣的局面,特朗普如果還堅持原先做法,可能會丟掉軍權(最起碼是部分軍權)。因此,身段靈活的「商人總統」特朗普選擇了與軍工複合體和解;對胡塞武裝發動打擊,就是這樣一根橄欖枝。
藉極限施壓心理戰 逼伊朗讓步
其次是向伊朗實行極限施壓的政治手段。美國於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制裁伊朗。當時處於總統第一任期的特朗普抱怨稱,這一協議只限制伊朗在一定時間內的核活動,且未能阻止其發展彈道導彈。此後,美國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政策,重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導致伊朗經濟遭受重創,美伊關係急轉直下。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方面不甘示弱。2019年5月起,伊朗逐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條款,包括突破鈾濃縮豐度的限制,以及不再限制離心機數量等。不過伊朗方面承諾,這些措施都是「可逆轉的」。
對特朗普來說,其第二任期半年內需要在外交領域做出漂亮成績,堵住國內反對派的嘴,否則不利於2026年中期選舉。伊朗是胡塞武裝組織的背後支持者,而敘利亞政權更迭之後,伊朗元氣大傷,「抵抗之弧」幾乎不復存在,伊朗在中東的威望大為下降。
美國趁此機會對胡塞武裝大打出手,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戰,通過極限施壓方式逼迫伊朗,企圖使其在沒有退路的情况下讓步。於空襲也門之前,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敦促伊朗就放棄開發核武器計劃與美國談判。在將胡塞武裝組織稱作「恐怖分子」、揚言以「壓倒性的致命武力」加以打擊的同時,特朗普警告伊朗立即停止支持也門胡塞武裝,稱如果胡塞武裝發動報復,美國將連帶追究伊朗的責任。惟哈梅內伊已公開表示拒絕與美國談判,因為美國「意在欺騙伊朗」。他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支持也門,說也門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而且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
航母不夠用 美陷戰略困境
儘管美方宣布已經打擊了胡塞武裝的關鍵領導層,但胡塞武裝在報復行動中展示出非凡的戰鬥意志與技巧,其打擊重點是美軍的航母——航母是美國霸權的象徵,更是美國遠洋海軍的核心裝備,只要被擊中,其後果對美方來說將是不可承受之重。然而事已至此,若航母因此撤出中東,對美國來說更是不可接受。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已經下令,將「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部署時間延長1個月,同時增派「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前往中東。
根據2014年美國海軍開始實行的「優化艦隊反應計劃」(Optimized Fleet Response Plan),美國航母的部署和維修周期正常為36個月,其中包括6個月維護期、3個月基礎訓練與3個月合成訓練、1個月預備海外行動期,及8個月海外部署期,此後航母返回港口轉入高戒備程度的待命狀態,隨時視情况展開第二次部署。從實際運行來看,美國航母在一個部署和維護周期內,通常會實行兩次海外部署,因此美軍同時出動的航母數量不超過5艘。換言之,美國已經陷入了航母不夠用的戰略困境。區區一個胡塞武裝組織就造成如此大的困境,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也許美國的戰略決策層應該深刻反思。
作者是軍事學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