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隨着早前舖價、小巴牌價和的士牌價大幅下跌(累積跌幅達60%至80%),及辦公樓和私宅樓價的中度下跌,辦公樓價近期又加速下挫,以致累積跌幅突然從約30%急增至40%以上。
而私宅市場也出現筆者論述中的一手樓和二手樓「競爭性劈價」——部分發展商因財困,或已開始認識到樓價將繼續下跌,或被銀行「call loan」,開始「劈價」搶客,這又導致意欲或急需「出逃」的二手樓業主又要大幅「劈價」才可賣出其單位,以致私宅樓價累積跌幅又再由兩成多急增至三成多。相信這情况持續一段時間後,稍後又將有部分發展商因上述原因,而需因應已下調的二手樓價再往下「劈」,進而引發第三輪的二手樓「劈價潮」。
由於三成多的累積跌幅仍遠低於筆者所述的60%至75%「合理+超調」跌幅,相信私宅樓價還需經歷一段為時頗長和跌幅頗深的艱難時期。而經濟仍將在已經開始的「樓泡爆破期衰退」再走兩年以上,然後再走為期數年的「災後衰退期」。
必須指出的是:在往後4至5年以上的衰退,經濟情况將遠比現今的輕度衰退嚴重。隨着多個惡性循環出現,香港稍後恐將出現更大更嚴重的企業倒閉潮、大面積裁員、失業率飈升、負資產和破產個案破頂後再破頂、消費萎縮和經濟蕭條。
除非有足以逆轉形勢的重大利好出現,否則準置業者今明兩年還是切忌衝動入市。
雖然舖價、車位價、小巴牌價和的士牌價累積跌幅均在筆者推算之內,及私宅市場的「競爭性劈價」也在筆者預料之中,但近日辦公樓價的快速下跌,還是使筆者驚覺辦公樓在泡沬爆破期是極為illiquid的,即每座達數十億至數百億元的辦公樓,是很難找到「有能力」和「肯撈底」的買家,以致辦公樓價的「超調幅度」很可能比原預期為大。
政策重點應在預防全面金融風暴
由於車位、小巴牌和的士牌市之規模和貸款其實遠低於舖位,而後者又遠低於辦公樓市、住宅樓市和發展商的規模及貸款,再加上銀行的工商業貸款和其他貸款也會受到辦公樓及私宅樓價進一步下跌的影響,以致筆者已不敢肯定銀行現今約21.1%的資本充足比率,是否足以阻止銀行出事及其可能引發的全面金融風暴。
由於全面金融風暴的災難太嚴重,香港政府宜以超認真態度考慮以下分析和建議:
(1)假設某銀行的資產(A)為1000億元,資本(K)為211億元,以致其資本充足率(K/A)為21.1%。若該銀行由現在至最低潮時的「扣除保留利潤(retained earnings)後的累積撥備」為100億元,其資本充足比率雖然由21.1%大降至12.3%(111億÷900億),但仍然高於國際規定的8%,以致毋須賤賣資產以填補其資本充足率。
但若樓價累跌幅度深至造成180億元或200億元累積撥備,其資本充足比率將分別暴挫至3.78%(31億÷820億)或1.375%(11億÷800億),銀行將需賤賣資產以填補其資本充足率回到法定的8%。糟糕的是,這將意味銀行需分別賤賣612.5億元資產(=1000億-(31億÷8%))或862.5億元資產(=1000億-(11億÷8%)),才可將其資本充足比率推回8%的國際法定水準。如此龐大的資產賤賣,將造成香港資產價格再暴挫,進而造成「銀行需再撥備→再賤賣相等於新撥備金額的12.5倍資產→資產價格再暴挫→銀行需再撥備」的惡性循環。
這亦是筆者所述的,即使是1997至2003年也不曾發生的全面金融風暴。屆時樓價累積跌幅將非筆者所述的60%至75%,而是80%以上,經濟衰退也將是「大蕭條」級,而非「大衰退」級,亦不排除有官員須為此下台以息民怨。
此外,當該銀行的累積撥備超過211億元時,該銀行將變成資不抵債,需找尋「白武士」接管該銀行,以防止問題進一步擴散至整個銀行業和整個經濟體系,否則後果可能是系統性的崩潰。
(2)儘管上述情景(scenario)不一定發生,惟考慮到(a)本港很多銀行的內地貸款已因「內房爆雷」而需承受愈來愈多呆壞帳;(b)本港小巴、的士、停車位、舖位跌幅甚大,辦公室和住宅價格仍在深跌途中;(c)許多炒家、「舖王」、「小巴大王」、「的士大王」、辦公室及其他物業投資企業、財務公司、以樓按貸款支援其營運的企業正在或行將「爆雷」途中,銀行給地產商的巨額貸款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若商住物業累積跌幅達到60%至75%,實不能排除銀行的累積撥備會引發上述全面金融風暴。
如何預防銀行出事及全面金融風暴
為避免此「蕭條式」的系統風險,筆者建議可仿效美國聯儲局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政策,即香港政府責成金管局宣布在6個月後做壓力測試,看看各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是否能夠在工、商、住物業價格累跌75%時仍有8%資本充足比率。宣布在6個月後才進行,是容許資本充足比率不夠高的銀行,有時間透過保留盈利(retain earnings)、發行新股或Basel III Tier 1債券,以提高其資本充足比率至足以通過此壓力測試。
換言之,金管局壓力測試之主要目的,並非找出不夠穩健的銀行,而是透過壓力測試迫使各銀行提高其資本充足比率至足夠安全的水準。由於不能通過壓力測試將意味相關銀行難以繼續做生意,各銀行必會盡力增資,以確保其能夠通過測試。
在測試過程中,金管局亦將更了解各銀行的穩健程度,及個別銀行是否存在「假數」問題。於測試後,金管局應頒發通過測試證書,讓市民和市場相信及監察在日後樓價續跌的過程中,香港銀行資本充足比率仍可維持在8%以上。
長短期利弊分析
至於銀行,即使金管局不做上述壓力測試,亦宜自己做壓測及增資,即使這可能意味其需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到28%甚至32%,從而使其短期利潤下跌。原因是此一短期損失,將可提高其長期的「穩健美譽」及後續好處,助其降低在本輪「災難」的「覆滅風險」,可在最糟糕情况下以超平價格收購有困難的銀行,並在經濟剛回穩時有充裕資本擴張其業務和購買大量超便宜資產。相對於上述龐大的長期好處及可能收益,數年的較低短期利潤根本算不了什麼。
對整體香港經濟而言,當然壓力測試和足夠高的銀行資本充足比率會較好,畢竟這意味較低的全面金融風暴風險,及較低的恐慌、不確定性和後續經濟痛楚,與更快速的災後復蘇。
解釋完筆者論述中的「全面金融風暴」意涵、恐怖之處和可以如何避免,下文將討論香港往後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建議,及筆者論述中的「大面積裁員」意涵、可能傷害和應該如何應對。
比如說,由於香港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雖然公務員大抵不會被裁,但料政府會削減公營機構(如生產力促進局)經費和資助機構(如演藝學院)的資助。1997至2003年生產力促進局就因經費被削而裁了不少員工,所以公營機構和政府資助機構的未來裁員壓力不容小覷。
另,當倒閉或虧本企業被迫大面積裁員後,賺錢和可撐得過的大企業亦會因其「大面積裁員的名譽成本」(reputation cost of massive layoff)也大幅下降,從而選擇大面積裁員以保持其利潤和股價。如當年香港有電訊公司就選擇裁掉年紀較大、工資較高和生產力較低的中高層,改而將工作外判,及在稍後改聘年輕和年資低的新員工。筆者未來將撰文指出參考新加坡當年的就業扶持政策,或有助降低香港未來失業痛楚。
(聯絡電郵:ASLYip@ntu.edu.sg)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經濟系兼職講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前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