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上Google看新聞,對身處自由世界的人來說是生活日常。但Google做了一項實驗,將萬多個新聞網站從部分用戶的搜尋結果頁移除,發現用戶人數僅微跌不足1%,而且廣告盈利絲毫無損。他們想表達的是:新聞機構沒了Google便無以為繼,惟新聞內容對Google來說,可有可無。他們會否真的向所有用戶「屏蔽」新聞?
歐盟對Google着着進逼,指控Google既然在搜尋結果頁呈現新聞內容,便應向新聞機構付錢。Google上周公布一項實驗結果反擊,在新聞稿直指:「我們看到許多不準確的報道,這些報道大大高估了新聞內容對Google的價值。」
該實驗是一個在科技公司極為常見的A/B測試,由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進行。他們選擇了比利時、克羅地亞、丹麥等8個歐盟成員國,抽樣了1%的用戶,將1.3萬多個被歐盟定義為新聞網站的網頁內容,從這批用戶的搜尋結果頁移除,以驗證歐盟對Google透過新聞內容賺錢的指控。
突顯新聞機構困局
結果發現,Google向用戶刪除新聞後,每日活躍用戶數微跌0.8%,廣告盈利則保持不變。Google解讀指:「這表示任何流量下跌,都來自於產生極少收入或沒有收入的搜尋。」這句話意思是,其實用戶在Google搜尋很多東西,都不一定會為他們帶來收入。例如用戶搜尋「突發新聞」、「啟德體育園」等字眼,由於沒有公司會「買」這些關鍵字,因此就算我們搜尋,Google也不賺分文。
至於什麼是賺錢的關鍵字?例如「最好用iPhone」、「最平碩士」、「最平電話月費」等字眼,商戶會向Google競投,「買起」這些字眼,希望用戶搜尋時會搜到自己的產品,Google也就從中獲利。
這突顯了新聞機構的困局,就是所謂的用戶價值和軟實力,其實無從量化。像Google這樣的科技公司,只要搬出數據來反駁,新聞機構很容易處於下風,只能繼續透過溝通和政治斡旋,跟掌握資源的大公司角力。
這亦令人聯想到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近停止資助「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其實在對岸的英國,同樣自稱是軟實力表現的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亦是年年被削資。歸根究柢,大家面對的困境都一樣——我們都說打擊媒體會讓極權坐大,但數據呢?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