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

田方澤:「殺校」應無法避免 當局宜未雨綢繆

【明報文章】早前教育局公布文件,提及適齡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預測由今年至2031年間,小一適齡人口將減少兩成多。消息一出,社會嘩然,教師擔憂未來「殺校」、飯碗不保。本地出生率低,並隨近年移民潮而加劇,學校無學生的現象,短期無法改變。教育局應如何面對這個改變,同時確保教育質素?

「殺校」同時提升教育質素

教育局提出「軟着陸」目標,希望「適度有序地減少學校數目,集中資源,提升教育質素,回應時代轉變」;具體措施包括減少小學「叩門位」、建議學校合併及停辦、對收生不足的學校停止資助等。

適齡學童人數大減,「殺校」似是無可避免的做法。問題是如何「殺」?「殺」多少?現時政策鼓勵自願合併及讓收生不足的學校逐步關閉,是可取做法。不過「殺校」如何有助「提升教育質素」?局方似乎未有清楚指出。

「殺校」的原因是學校沒有足夠學生「開班」。對於收生過少的學校,局方已有彈性措施寬限。不過現時普遍維持25人一班的小學「小班教學」,是否可以更加進取?業界多年爭取小班教學,去年局長曾在訪問中重申,每班學生人數太少或有礙學生發展、學校資源難以有效率地運用;亦曾有與政府關係友好的學者反過來支持「大班教學」,認為無研究證明小班教學更好。

現時香港每班人數是「小班教學」的小學25人、中學31至32人。2024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研究,在其成員國當中,小學平均每班人數是21,中學是23。港人熱門留學的國家如澳洲、英國和美國,分別是小學23人、26人和20人;中學則是20人、24人和21人。過去大家趨之若騖的芬蘭,更只有各19人。

當然,小班不代表學校多人。學校太少人,如教育局所說,在安排課外活動和高中選修科等方面,可以提供的選擇也少,對學生未必有好處。讀者可以想像:學校運動會只有寥寥數十人坐在看台,項目不多人參加,也很「無癮」。OECD在同一報告中總結:大校有更多資源,減少教師行政負擔,可以專心教學;資源多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經驗,但未必有效支援低社經地位和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小校,學生更有歸屬感、更投入課外活動;家校合作緊密,師生關係更好,有助支持學生個人成長和減少輟學率。

換言之,大校雖好,但小班小校對教育質素亦有好處。香港的班級規模,與其他發達地區比較仍然略大。學童人口減少,在不需額外資源的情况下,有沒有加強小班的空間?未來中學每班人數會否隨之下調?局方應與業界探討。

保教師團隊穩定 考驗政治手腕

另一方面,教師團隊又會如何?過去業界爭取保留教師編制,是以適齡學童人口回升為前提;如今長遠人口下降,縮小教師編制又是無可避免。

近幾年移民潮,不少教師離職,團隊老化、急需培養新人是普遍現象。未來12年,有多少中小學教師自然流失、有多少超額教師?超額教師當中,年齡和科目分佈如何?未知當局內部是否已有數字,惟規劃宜早不宜遲。

千禧年的「殺校潮」,教育局採用「遲來先走」原則,保留較有經驗的教師,不無爭議,但有助維持教師團隊穩定,既保留有經驗教師,亦減少校內惡性競爭。近年情况不同,中層離職、團隊老化、青黃不接。除了加強對年輕團隊的培訓,未來是否要反過來保留較年輕教師,以在資深教師退休後,長遠維持教育質素?因此,一旦有「超額」,如何釐定合理準則,在保持教師團隊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避免教師之間為了生存的惡性競爭和辦公室政治?近年教育局常稱交由校本決定,但局方宜在徵詢業界後有具體指引,減少爭拗。

雖然近年政府財政預算案偏向樂觀,卻連年赤字。如此財政情况下,如何爭取資源,保持教育系統穩定?在經濟下行中保留「薪高穩定」的教師團隊,會否引來公眾不滿?於政府內部爭取資源、爭取業界和公眾支持等幾方面,都考驗教育官員的政治手腕。既然教育局文件寫明政策方向包括「提升教育質素」,宜未雨綢繆,區區期待局方進一步研究和指引。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