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香港是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國際都市,美食與景點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也令本地居民感自豪。今年2月發表的政府財政預算案,亦提到旅遊業帶動本港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及去年底發表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
不久前筆者在紅磡某鄰近東鐵站的商場美食中心,有一次震撼體驗,使筆者意識到,在飲食服務領域,存在着容易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雖小但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也對香港旅遊業的發展產生潛在負面影響。
當時筆者在美食中心購買素食外賣,目睹素食店老闆娘因員工多給顧客一條菜心而大吼責罵。那場面使我排隊時極度緊張,回家後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後來我發現,在社交平台上很多顧客都有類似遭遇,比如沒聽清楚問題、點菜慢就被老闆娘呵斥。她惡劣的態度,使店舖性價比顯得很低,不少顧客都被嚇跑了。自那之後,筆者未再涉足該美食中心,那裏其他食肆也受牽連。
飲食服務業或存在深層次問題
這次不愉快的就餐經歷,絕非個例,它反映出整個飲食服務行業可能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作為消費者,我們都期望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得到良好的服務體驗。惟這一小小的美食中心裏發生的事,卻令我開始重新審視服務行業的現狀。在這座快節奏的城市,服務人員之壓力與顧客體驗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香港生活節奏快、各行各業壓力巨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如此惡劣服務態度,在飲食服務行業中實在不應該出現。
筆者年輕時曾在飲食業工作過3年,深知這個行業的辛苦——工作時間長、需長時間站立、用餐時間短、假期難以休息、廚房溫度高等。惟即便工作辛苦,也不能成為服務品質低下的藉口。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中提到:「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然而對許多餐飲從業員來說,如何在高壓環境裏保持優質服務態度,顯然是個挑戰。
餐飲服務的情感價值
有學術研究表明,注重價值的顧客認為香港茶餐廳物有所值,對其提供的當地食物評價正面。同時,當地食物和餐廳體驗,顯著影響遊客對港的整體評價。通過品嘗當地食物得到的文化體驗,於旅行結束後會長期留下對目的地之印象,例如香港的街邊魚蛋和菠蘿包等特色小吃。許多國家也認識到食品作為目的地形象行銷工具的重要,例如在韓國,透過享受韓國食物帶來的增強國家形象,激勵消費者為了食品而訪問韓國。
2016年香港曾獲旅遊網站選為全球美食之都榜首,香港的美食文化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茶餐廳作為香港最具特色的餐飲場所之一,是中西文化交融百年的產物——西餐中煮、中菜西烹,形成了獨特的香港標誌。許多遊客來港,都希望體驗到最地道的茶餐廳美食,感受香港的獨特文化氛圍。
從旅遊視角出發,飲食服務品質對香港旅遊業發展起着關鍵作用。情感價值作為遊客對本地飲食態度的核心影響因素,優質的餐飲服務能夠賦予遊客積極的情感體驗,加深他們對香港美食文化的喜愛,進而提升對城市的好感。反之,不良的飲食服務則會破壞遊客的美好印象,降低城市在遊客心中的吸引力。如今,愈來愈多港人喜歡北上深圳「覓食」,這背後的緣由,除了價格優勢,服務態度好也是關鍵因素。就港人北上深圳「覓食」,媒體討論甚多,筆者就不展開闡述。
美食本應有療癒身心的作用,就如西晉時代的張翰,思念家鄉鱸魚的美味而辭官歸故里,美食的誘惑可見一斑。香港美食資源豐富、特色鮮明,這本是發展旅遊業的一大優勢。但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提升餐食服務品質刻不容緩。
去年底政府發表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其中提到要「優質服務迎客來」,全方位提升旅遊業服務質素及配套。而其中一個目標是要落實「無處不旅遊」,換句話說全港市民都是旅遊業一分子,要負起接待工作。調查發現,去年上半年來港過夜旅客到訪的景點裏,女人街/廟街在十大景點中排第二。這充分說明,遊客對探索更接地氣和人間煙火氣的香港,情有獨鍾。去年政府已展開「好客之道」運動,鼓勵市民和旅遊業界「多做一步」,推動以禮待客精神。我想,這裏的「客」,也應包括本地消費者。
解決服務問題 方能發揮城市魅力
旅遊業歸根結柢是人的行業。風景再美、歷史再悠久、文化再深厚,若服務跟不上,一切都將大打折扣。倘餐飲服務員態度不好,可能會被辭退;要是僱主態度差,又該怎麼辦?服務差的餐廳早晚會被市場淘汰,快則一年半載,慢則三年五載,這是被動的結果。那在被淘汰前,有沒有主動改進的辦法呢?導遊如果不專業,可以被投訴;那麼飲食從業員呢?政府是否也可設立類似的投訴機制,屢被投訴而不改者,能否強制培訓?只有解決好飲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使遊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優質服務,香港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為美食之都和旅遊勝地的魅力,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推動旅遊業和經濟繁榮發展。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高級講師、環球經濟與金融課程聯席主任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