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

歐陽五:提振消費 需長線思維

【明報文章】全國「兩會」閉幕不久,提振消費的頂層設計業已推出。由30多個部門合力制定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圍繞補齊消費短板、釋放內需潛力,提出八大行動和30項具體措施。《方案》既包含短期支持舉措,亦蘊含對內地經濟未來轉型發展的擘劃思路。長遠來看,提振消費將帶動內地改革走向更深處。

毋須諱言,自去年以來,需求疲軟成為內地經濟面對的緊迫問題。2023年內地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2.5%,是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2024年卻降至44.5%。美國特朗普重返政壇後,掀起新一輪關稅加徵,無疑將對內地外貿形勢產生衝擊。因此,今年拉動GDP(國內生產總值)的重任便落在消費和投資上,而消費不足亦會影響投資效益。

中國高層顯然深刻意識到提振需求對當前經濟的關鍵作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政府各項重點任務之首。而在兩會後迅速推出系統、全面、多部門協同的《方案》,更彰顯了解決困難的施政決心。《方案》不乏直觀的真金白銀之舉,比如加大對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新增貸款貼息、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等。更重要的是,《方案》以長線思維直面「促進居民增收減負」這個核心問題。

從「投資於物」轉向「投資於人」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時期內,內地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內地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曾達到54%,此後卻不斷下滑;至2024年,該數據大約是38%,與美國70%左右、日本約65%的水平相比明顯偏低。客觀而言,「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理念適合快速工業化階段,可以集中社會資源提升生產力。然而在「中國製造」已享譽全球的今天,「投資於物」必須轉向「投資於人」,方能為經濟循環暢通注入新動能。「投資於人」這個首次出現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新提法,正是提振消費的長久之道。

對內地各級政府而言,「投資於人」意味着發展理念的大轉型。今後,政府需要在投資決策上更為理性審慎,並把更多資源轉移分配給民眾。從《方案》來看,一方面要通過促進工資收入增長、穩房市、穩股市、縮小城鄉差異等多維度舉措,保障民眾「增收」;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大對生育、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為民眾「減負」。可以預期,未來分配的天平將更多向民眾傾斜,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內地新發展之路 亦利好香港

改革轉型之路雖漫漫,但亦要看到基礎優勢。內地有14億多人口,有4億多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體,已連續10餘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此外,內地消費市場的創新能量不可忽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空間和消費業態。若未來能夠通過改革縮小城鄉和群體差距,勢將釋放出極大的消費潛力,助力內地經濟迎來新發展機遇。

筆者以為,內地提振消費、「投資於人」的新發展之路亦利好香港:一方面,促進內地居民「增收」意味着內地服務業將邁上新台階,而香港在金融、法律、教育、醫療等優質服務業方面積累深厚,未來通過「北上」創業,能夠分享內地新消費紅利;另一方面,內地的消費創新將為香港業界帶來更多交流互鑑,激活香港消費服務新升級。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