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隨金入木

隨金入木:AI浪潮下 從掌控到被滲透的迷思

【明報文章】「我們不再覺得自己能洞悉未來,未來卻在洞悉我們」——這句說話準確地道出了AI(人工智能)時代裏我們的複雜處境。以前AI只是我們手裏隨便用的工具,我們相信靠它能夠掌控未來。可現在AI就像到處都有的空氣一樣,悄悄進入了生活每個地方。這使我們很困惑:在這個科技發展特別快的時代,我們到底是推動進步的人,還是在技術浪潮裏迷路的人呢?

便利背後的隱患:

隱私和自主在悄悄消失

AI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多方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拿港人常用的購物平台HKTVmall和ZALORA來說,智能推薦系統會根據我們平時瀏覽和買東西的紀錄,精準地向我們推薦商品,這樣我們就不用花很多時間挑選了。還有像「Google地圖」和「香港出行易」這些導航軟件,它們能根據實時交通情况,幫我們規劃最好路線,使我們出行更高效。

但這些方便的背後藏着很大隱私風險:我們在網上的一舉一動,不管是購物時搜索商品、瀏覽網頁,還是出行時用導航規劃路線、定位位置,這些信息都被AI蒐集了。以前有些電商平台發生過泄露用戶數據的事情,很多香港消費者因此收到各種騷擾電話和詐騙信息,生活受嚴重影響。

更令人擔心的是,AI的算法推薦正在慢慢使我們失去自主選擇權利。像facebook、Instagram這些社交平台,會按照我們的瀏覽習慣和興趣愛好,推送很多相似內容,這樣我們就會陷入「信息繭房」。一直處在這種狀態裏,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就會很單一,思維也會變得愈來愈固定。比如說有些人喜歡看某一類新聞,平台就會一直向他推送這類新聞,他就很難看到其他不同觀點和事件,慢慢就會排斥不同意見。這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的多元文化交流,都非常不好。

職場變革中的掙扎:

技能轉型和價值迷茫

AI發展得太快了,這使香港職場發生了很大變化。那些重複、規律性的工作崗位受到很大衝擊,數據輸入員和基礎客服崗位就是典型例子。很多香港企業都開始使用自動化輸入系統和智能客服機械人,對人工的需求大大減少。有統計顯示,這幾年香港數據輸入員的崗位數量減少差不多30%,很多做基礎客服的人也面臨失業風險。所以,這些從業者必須盡快學習新技能轉型,惟這個過程很困難。

對於年齡較大、學習能力不太強的人來說,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途徑有限,而且學習成本也高。他們很難適應變化這麼快的職場環境,在技能轉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礙。同時,AI用得愈來愈多,也讓很多人對自己工作的價值產生懷疑。在製造業,自動化生產線運行得又快又好,有些工人就會覺得自己的技能好像沒什麼用了。

其實人類有很多能力是AI比不上的,比如創造力、能理解別人心情的同理心,還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香港設計師能夠從本地文化、藝術和情感等很多角度出發,設計出很有創意、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能與病人好好溝通,給他們情感上的支持。這些都是AI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找到與AI一起工作的新方法,發揮人類的獨特優勢。

文化發展的困境:

創新假象和傳統迷失

於文化領域,AI帶來新的創作形式和傳播方式。AI繪畫和音樂創作,看起來使文化作品變多了,也吸引了很多人關注。比如說有些AI所畫的畫作在社交媒體上很火,乍一看藝術風格很獨特,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作品往往沒有人類情感,也缺乏深度思考,就是把很多已有的作品數據拼湊一起,很難真正打動人心,也沒辦法傳承文化內涵。這種情况會令人覺得文化創作好像變簡單了,使大家忽略了真正有價值的創作,是需要有豐富生活經驗和投入很多情感。

同時,AI主導的文化傳播模式對傳統文化造成衝擊。像抖音、TikTok這些短視頻平台,藉AI算法推送了很多碎片化、娛樂化內容,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去了,很難靜下心來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本港傳統手工藝如紙紮技藝、大澳「鹹水歌」等,因沒有好的傳播途徑,也近乎無人關注,都快失傳了。這些傳統手工藝和文化承載着香港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們要是消失了,對文化傳承來說是很大損失。

破局方法:

勇敢奪回生活和未來的主導權

面對AI帶來的這些難題,我們必須積極行動,用智慧、勇氣奪回生活和未來的主導權。

從社會層面看,建立一套完善的AI監管體系,非常緊迫。特區政府應制訂詳細、前瞻性的法規,明確數據歸誰所有、怎麼使用,嚴厲打擊非法的數據交易行為。要是有企業違規濫用用戶數據,不僅要大額罰款,還要公開道歉、限期整改。針對AI算法可能存在的歧視和不公平問題,要建立嚴格審查機制,強制企業優化算法。比如歐盟出台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對數據保護和隱私規則規定得很嚴格,香港可以參考。

教育體系也需全面改革,來適應AI時代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大對AI相關教育的投入,從香港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和AI應用能力,使學生熟悉AI技術,學會與它和諧相處。另一方面,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造力和人文關懷精神。本港學校可開設專門課程,引導學生分析AI生成內容的好壞,鼓勵學生用AI實行創新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有些學校開展了AI輔助藝術創作課程,學生利用AI工具找靈感的同時,也會發揮自己創意,創作出很有個性的作品。

對個人來說,主動應對很關鍵。於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增強隱私保護意識,保護好自己的隱私。用各種App(應用程式)時,要仔細看隱私條款,謹慎授權,不要隨便給不必要的權限;定期清理瀏覽紀錄和緩存數據,避免泄露太多個人信息。於職場上,要保持學習的熱情,敏銳地發現職業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參加培訓課程,學習AI很難替代的技能,比如人際交往、藝術創作、戰略規劃等。當AI負責數據分析工作時,我們要努力提高解讀數據深層含義、制訂針對策略的能力。

在文化領域,創作者要堅持自己的創作初心,承擔起傳承和創新責任,不要被AI創作的表面繁榮迷惑;要扎根生活,從真實經歷和情感中取得靈感。合理利用AI拓展創作邊界,比如作家可藉AI輔助蒐集資料、拓展創作思路,但最終的文字表達和情感傳遞一定要是自己的真實感悟。

普通大眾也要主動擺脫「信息繭房」限制,積極接觸不同類型、觀點的文化內容,尤其要關注那些被AI算法忽視的香港傳統文化和小眾文化;多去參觀香港的博物館、參加傳統藝術活動,為香港傳統文化傳承出一分力。

從以前自信能夠掌控AI工具,到現在被AI全面影響,我們雖然遇到很多困惑,惟這不是沒辦法解決。只要我們清楚認識到問題、積極面對挑戰,就能在AI浪潮中找到正確方向,讓AI成為幫助人類發展的伙伴,於技術進步的同時,堅守人類的價值和尊嚴,實現人與AI的和諧共處。

作者是中國科研企業資深研究人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隨金入木]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