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范寧

范寧:「社會處方」提升港人健康的可能進路

【明報文章】健康往往扣連個人生活習慣,到涉及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方面的條件,甚至是當事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優次、價值和人生經歷,明顯是無法單靠患病時由醫生對症下藥,就能夠促進全民健康。以運動為例,當適量運動能促進個人健康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時,從事勞動密集行業的工友,很多時就自覺工作時已有充分勞動,所以工餘就不需再有體能活動;飽受勞損痛症之苦的一群,更覺得自己收工後就應盡量避免活動以免觸發痛處。不過這些工友缺乏適當體能活動,會影響他們工作時少用到的肌肉力量;同時,他們只集中用到個別關節和肌肉,會造成勞損或工傷,令他們跌入惡性循環。

社會處方的潛在社會影響

增加工友認識運動的重要性和意識,是重要起步。醫護行者就借鑑「社會處方」概念,再進一步持續推動他們有適度的體能活動。我們由建立樂趣開始吸引他們參與,再促進當事人與同路人互動,及體察運動對健康的好處,最終令工友享受和持續參與運動。例如我們已持續18個月的清潔工友運動班,現時已由資深的參與工友帶動示範動作,及擔任義務導師,推動新參與的工友彼此砥礪,形成每周都有一同收工運動的好習慣。同樣的進路也應用在「醫護行跑會」。

開辦跑會之目的,是連結一班想體驗長跑樂趣但未曾試過運動的工友,跟一班長跑好手街坊和教練學習,同時按自己目標自在地享受長跑。日子有功下,跑會成員現時會自己相約在跑會活動以外的日子跑步,早前也有幾名參與跑會的基層工友完成渣打香港馬拉松10公里賽事。這些成員表示,以往沒有想像過自己可以做得到,因為以前的自己根本不會運動。

當衛生署的最新《2023年度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書》發現,近一成半18歲或以上港人的體能活動量不足,這班由沒有做運動到維持運動習慣之工友的經歷,正正展示社會處方可以帶來的社會潛在影響。

筆者認為,社會處方在本地的實踐,是可由醫生以外的醫社專業與當事人共同策劃;而處方內容也可以開放予義工和同路人參與,促使被處方者能夠突破他們的固有思維和環境條件限制,變得有動力、能力和潛力去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在路徑中,他們的角色甚至可以由接受處方者,變成有影響力的健康促進者(health enabler),帶動家人、同事和朋友參與。

落實社會處方的另一個着眼點,是連結市民與促進健康的社會資本;而這些資本不止限於社會服務,商界參與也很關鍵。若他們能夠視「推動健康」為其本業的商機,把成就市民健康的元素,結合在自己業務之中,社區就可有更多有助促進健康的消費選擇。筆者留意到有個別大型連鎖食店已推出自家店的「健康之選」;同時醫護行者推動的「健康餐廳聯盟」,也嘗試跟參與的社區個體戶,在他們本身業務中研發及加入健康產品,照顧需要長期外出用膳之街坊的健康需要。例如最近我們與小店合作研發「健康減重」之選,就有專賣海南雞的小店推出高蛋白和少油脂的「去皮海南雞胸配白飯」,讓街坊有多個健康選擇。

串點成線 連線成面

要社會處方更大規模地在本地實踐,筆者認為現時另一當務之急,是整合現時坊間不同醫護、社會服務和社區資源的資料,及不同社會處方試點計劃之資訊,方便為有需要的市民匹配服務,做到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同時也要收集各項處方的成效和反饋。這絕對值得政府有關部門積極考慮。

作為總結,筆者期待政府、慈善基金界、醫護界、社會服務界、商界和民間在未來有更多合作,透過社會處方,實現人人健康的願景,長遠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作者是醫護行者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范寧]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