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在報章刊登評論文章如履薄冰,一旦某些立場不合當權者心意,作者可能遭殃,報社也立即被當局「關照」;即使在欄邊「戴頭盔」寫明無意煽動,也無補於事。美國媒體面對特朗普時代的肅清,除了噤若寒蟬,有什麼對策?
特朗普再度上台,《紐約時報》等靠新聞本業賺錢的集團有望賺得更多;但持有媒體當軟實力工具的億萬富翁卻「腳震」,深怕旗下媒體一旦講錯話,會惹禍上身,累及真正賺大錢的本業。
《洛杉磯時報》評論版
用AI產對立觀點輔稿
由富豪黃馨祥持有的百年老報《洛杉磯時報》,較早前將其評論版由「意見(Opinion)」改名為「聲音(Voices)」,聽起來溫和得多,並將所有持個人意見的文章都標籤為「聲音」,似乎想將報紙立場跟專欄作者的個人意見割席。
這還不夠,黃馨祥在社交媒體親自公布,該報網站上每一篇評論文章都將出現名為「見解(Insights)」的輔稿,呈現跟評論文章本身完全相反的觀點與角度。撰寫見解的不是編輯或記者,而是AI(人工智能)。他說:「讓讀者能夠立即了解到文章立場以外,由AI促成的廣泛的其他觀點。」
這項功能的願景宏大,「透過促進文明交流的平台,幫助治癒我們分裂的國家」。如果每一篇立場鮮明的評論,都輔以另一篇對立的文章,除了可以幫助讀者多角度思考,對兩邊政客都公平,當權者也出師無名,似乎皆大歡喜。
不過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測試過該功能,發現問題多多。首先,它在節錄評論文章觀點時,會引用其他網頁的文章佐證;但在撰寫反駁觀點時,又再引用同一個網頁,即是用同一篇文章去支持正反兩方觀點,於理不合。
另外,它經常引用「維基百科」、特朗普白宮新聞稿、名不見經傳的新聞網如「Straight Arrow News」,甚至是中學學生報。可能《洛杉磯時報》本身都知道該功能靠不住,將其隱藏在每一篇評論的末端,按鈕毫不顯眼。
這並非第一個抗衡社交媒體迴音室效應的平台,問題是人類本身就抗拒聆聽對立觀點。如果對方的觀點質素低下,只會加深讀者對既定立場的偏見,效果適得其反。惟對媒體本身來說,這稱得上是奇招,萬一某個作者某篇文章得罪當局,惹來強烈譴責,媒體可以喊冤:我哋做咗嘢㗎喇,係個AI唔得之嘛,下次改用DeepSeek!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