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洪雯

洪雯: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能否止跌?(上)

【明報文章】近年社會一直有聲音提出,香港應通過各種手段將人口規模擴大到1000萬。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潛力來說,人口規模的確重要。但我認為比增加人口總量更重要的,是大力提升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LFPR)。

提升LFPR 比擴大人口規模更重要

勞福局早前發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2023年本地勞動人口整體欠缺約5萬;2028年短缺增至約18萬,尤以熟練技術人員為甚。勞動力供應不足在諸多經濟體如日本、新加坡、澳門等都出現,但香港特別之處在於,其勞工短缺伴隨着顯著低於周邊經濟體且持續下降的LFPR。

LFPR是指在勞動年齡(1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參加勞動市場(即正在工作或正尋找工作)的人口比例。LFPR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經濟指標,深刻影響一個社會的生產力。LFPR愈高,代表一個社會的勞動年齡人口中,積極參與經濟活動的比例愈高,經濟發展動力愈足,愈有助降低貧困和提高生活質量,並緩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而LFPR愈低,代表社會裏被動地依靠其他人撫養或依賴社會福利的人愈多,社會負擔愈重。

香港未來固然需要增加總人口,但若增加的不是積極參與勞動的主動人口,而是不參與勞動的被動人口,其實對港無好處,甚至可能增加社會負擔。我們需優化人力資源,充分發掘現有人口潛力,提升LFPR,增加經濟活力;吸引外來人口時,也應聚焦參與勞動的積極人口,而非無選擇地吸納被動人口。

遺憾的是,與周邊眾多經濟體如新加坡、澳門、內地、韓國、日本等相比,香港目前LFPR最低,且持續下降。

勞動人口短缺 部分因LFPR太低

從歷史趨勢來看,本港LFPR於1984年8月達到峰值66.5%後一路下跌,至2024年底跌至56.9%,降幅近10個百分點,且下跌趨勢還在持續。同時,我們的LFPR顯著低於周邊經濟體。例如香港LFPR比新加坡低11.3個百分點(2024年,不包括外勞),比澳門低10.1個百分點(2024年),比內地低9.1個百分點(2023年),比韓國低7.7個百分點(2024年),比馬來西亞低13.6個百分點(2023年),比印尼低12.4個百分點(2023年),差距巨大。

若將香港LFPR過低且持續下跌的現象簡單歸結為人口老齡化所致,恐怕過於武斷。具體來看,於2018至2024年這6年間,香港各年齡組別的LFPR均明顯低於星洲;當中20至29歲組別差距約為1至2.2個百分點,30至59歲組別差距為6.9至8個百分點,而60歲及以上組別差距尤其顯著,達到18.6至18.8個百分點。在同樣的年齡組別,我們的LFPR多年來均顯著比別人低,這與人口老齡化無關。

與日本這個超級老齡化國家相比,更能說明問題。日本老齡化比香港來得更早、更嚴重,但其LFPR於2024年比香港高出6.5個百分點;尤其是在55至64歲組別人士,日本LFPR比香港高出逾20個百分點。

顯然,老齡化不是香港LFPR過低的藉口。在本港勞動年齡人口中,不參與經濟活動的被動人口遠比其他經濟體要多,而且愈來愈多。

細分LFPR數據 可見幾個現象

若深入看2015至2024年間香港LFPR的細分數據,可以看到多個現象。

其一,若將LFPR達到80%或以上的年齡稱為「黃金工作年齡」,過去10年香港居民的黃金工作年齡為25至49歲;當中30至34歲堪稱「鉑金工作年齡」,2024年這個年齡段LFPR達到87.2%。但若對比新加坡,其居民LFPR達到80%或以上的「黃金工作年齡」比香港更長,為25至54歲;而25至39歲的LFPR逾90%,是一段非常長的「鉑金工作年齡」。可見香港雖然人均壽命全球最長,但黃金工作年齡、鉑金工作年齡不算長。

其二,於過去10年,香港30歲以下青年的LFPR顯著下降。2015至2024年,15至19歲組別男性和女性的LFPR,分別下降5.3和5個百分點;而20至24歲組別降幅更大——男性下降10.8個百分點,女性下降12個百分點。為什麼年輕人會退出勞動力市場?一種原因是社會教育程度提升,教育佔用的時間變長。不過於2024年,香港15至19歲及20至24歲組別的LFPR,均低於新加坡,差別為5.7和2.9個百分點,而星洲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並不比香港青年低。因此我認為教育因素不足以完全解釋這一現象,需進一步探討其原因。

其三,香港LFPR顯示明顯的性別差異。從總體趨勢來看,2024年男性LFPR比女性高約10.4個百分點,但這一差距已比2015年的14.1個百分點有所縮小,顯示女性LFPR於過去10年有所提升。

60歲及以上LFPR 有巨大上升潛力

惟若深入到具體年齡組別來看,15至24歲年輕女性的LFPR略高於同齡男性,但到25至29歲,男性開始超過女性,差距為5.5個百分點。隨着年齡增長,差距更顯著擴大。例如30至39歲男性LFPR,比女性高約10個百分點;40至64歲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到17至約20個百分點;而到了65歲及以上組別,差距則降到10.7個百分點。儘管香港有逾30萬外傭,大大釋放了本地女性勞動力,但30至65歲女性的LFPR其實有巨大發掘空間。

其四,在2024年,女性LFPR於25至29歲達到峰值83.2%,隨後開始下降,尤其在40歲後加速;而男性LFPR在30至49歲達到峰值90%,但在50歲開始下挫,至60歲後大幅下降。比較而言,港人(尤其女性)比新加坡、日本等經濟體的人口更早退休。

其五,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0年,60歲及以上人群的LFPR從2015年19.6%,升至2024年的23.6%,上漲4個百分點。不過與新加坡、日本等經濟體相比,仍有非常巨大的上升潛力。

總結來看,香港需要的是擴大參與勞動的積極人口,而不是簡單擴大人口基數。若不解決LFPR過低且持續下跌的問題,簡單擴大人口基數,只會令社會負擔愈來愈重。如何能夠使LFPR止跌回升?下周續談。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