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不久前筆者參加了一個研討會,提及縱然最近一段時間港股升勢很凌厲,甚至創下3年來新高,但不少人心裏總是有不太踏實的感覺,因不知道特朗普什麼時候又會「發神經」,又會推行一些損人不利己的政策,打擊內地與香港發展,甚至損及全球經濟。
不諱言,美國和特朗普已成為全球最大不穩定因素及政經風險。
世界現時需思考「去美國化」
更使人納悶的是,「特朗普主義」及相關的政策和影響,恐怕是長期而非短期的。畢竟特朗普是美國人普選出來,「有怎樣的總統便有怎樣的人民」,「特朗普主義」在美國是有廣泛民意基礎。經過民主黨執政4年的「左傾」後,美國正大幅「右傾」。
諷刺的是,美國過去曾提出「去中國化」戰略,但隨着特朗普上任後宣稱要吞併加拿大、格陵蘭,公開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向盟友大加關稅,國際社會已愈來愈意識到「一美獨大」的惡果。為管控「特朗普風險」,世界現時更需思考的是「去美國化」,減輕潛在的「美國風險」。
香港面對的「美國風險」特別大。事實上美國基本不可能實現「去中國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及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與世界有唇齒相依的關係,誰也離不開中國,包括西方世界。
惟香港其實是個軟肋,美國可以沒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是可以被取代的。而且,「打掉香港」便意味中國失去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也有利於美國的戰略目標,注定香港會成為美國打擊中國的其中一個軟肋。
構建更寬廣朋友圈 分散「美國風險」
當然,要把香港排除掉,屬於極限施壓的一環,未到最惡劣時候也不會出手。但隨着「狂人」特朗普上台,及中美較勁進入白熱化階段,也可以預期美國對香港的打擊會愈來愈大。香港更要加快做好準備。
其實所謂「去美國化」,並非表示要同美國斷絕往來,而是要加強與其他地方的交流合作,減輕美國的重要程度。
今年1月筆者曾經撰文提及香港的「特朗普機遇」:美國在國際社會愈是橫行霸道,我們國家乃至香港在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空間就愈大,愈有條件構建更寬廣的朋友圈,吸納更多不同國家的投資者與人才,愈能夠分散「美國風險」。香港務須加快步伐。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首席副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