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

田方澤:中學生是否必須參加內地考察?

【明報文章】早前有本地中學在教育局派員隨團下到內地交流,有學生不幸離世。教育局回應公眾指出「事件與交流活動和考察行程均無關,惟因應死者家屬意願,當局不會披露個案內容」,但似乎未能服眾,仍有市民和該校校友要求局方公布更多資料。近年教育局推動愛國教育、積極安排學生參加交流,特別是透過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要求所有高中學生到內地考察。內地考察是必須參加嗎?對師生又有多大益處?

除了數年前推行的高中公社科設有內地考察要求,近年教育局亦透過不同計劃,例如過去的「同根同心」撥款、「姊妹學校」計劃、各類課外活動撥款等推動學校組織交流團,安排學生遊歷內地。這些交流活動是否必須參加?在愛國教育,特別是高中公社科課程的角度看,要使學生認同國民身分、認識中華文化,安排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內地考察,順理成章。

訂替代方案 對家校俱是苦差

很多人以為學生必須參與公社科考察,或有傳聞說如不參加考察,學生不會獲准報考公社科公開試,或會被直接列作「不達標」,無法升讀大學。其實教育局在課程指引已列明「內地考察不會納入公開評核」,但考察「不應視為學生的自選安排」,「學校須安排所有高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考察」;而若學生「有實際困難及具備充分理據而未能參與內地考察,應在事前向學校申請並取得批准」,校方須就個別情况審慎處理,並提供替代方案。未能參與的學生,亦須做專題研習供學校評核。

按有關文件寫法,倘學生有合理原因拒絕參與,其實不會影響其公開考試成績和升讀大學的機會;只是要與學校溝通和安排替代方案,對家長和校方都是苦差。對局方而言,愛國教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因此可預期豁免考察的門檻極高,或會密切監督各校考察團參與狀况,減低學校容許學生不參與考察的機會。結果,雖然按文件寫法不是非去不可,但政府和校方大概都會說學生非去不可。家長和學生面對學校壓力,參加是比較簡單的做法。

成效仍需探討

除了公社科,近10多年教育局已透過各種不同撥款和計劃,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內地考察,甚至務求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有機會去一次。資源多,活動也多,內地考察對師生有多大益處?

對教師來說,校方對於學生有監管責任,不論在校內抑或校外活動,都必須盡校方所能,避免各種危險,確保學生安全。歷時幾天的境外課外活動,安排複雜,變數繁多,教師面對極大壓力。同時,籌劃和參加內地考察,以及事後反思和研習活動等,使工作量大增;特別是為了減少對課時的影響,交流團多數在學校假期日子舉行。教師工作沒有補假,為了教育理由而「硬食」,早是常態。

對於「教育理由」,引伸另一種討論——內地考察有怎樣的教育效果?親眼看見在教科書上認識的歷史文物,遙想古人,或參觀繁榮都市、先進企業,都是無可取代的經驗。惟同時基於正面認識國情的方針,考察活動多數展示國家欣欣向榮的一面,學生難以看見發展背後仍然存在的不足與隱患,對國家認識未免欠全面。網上亦流傳有學校提醒學生,在出發前事先檢視手機有沒有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和圖片。這變相提醒學生,內地有着與香港不同的審查制度。這種教育是好是壞,仍有爭論空間。

以現行形式舉行內地考察,是愛國教育的大勢,難以改變。在這個前提下,局方能否回應民意,於活動內容上微調,或讓不願參加的家長和學生有其他替代安排?這考驗局方如何檢視近年各類交流團大增對各界的影響,做到回應各方需要的教育。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