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今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為中國教育發展描繪藍圖,也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勁動力,更為香港「教育強港」建設提供重要參考。2月12日,國家教育部及國務院港澳辦組成宣講團來港闡釋《綱要》,呼籲香港融入國家教育發展大局,發揮優勢,貢獻教育強國建設。
本文將從《綱要》出發,探討其對「教育強港」的啟示,並提出香港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策略。
《綱要》強調教育的三大根本屬性
《綱要》闡明了教育的三大核心屬性: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這三大屬性相互聯繫,共同構成新時代教育強國的基本特徵。
「政治屬性」:教育首要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綱要》強調深入實施立德樹人工程,推動「五育」並舉,補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短板,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人民屬性」:教育立足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致力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綱要》提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等政策,並通過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技術賦能教育,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戰略屬性」: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需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改革。《綱要》強調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綱要》對「教育強港」的主要啟示
《綱要》為香港「教育強港」建設指明方向,香港教育界需深刻領會並貫徹教育的三大屬性,推動教育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同時滿足本地多元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政治屬性」:香港公務員長期奉行的「政治中立」原則,已不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形勢。各級教育官員需充分認識教育的政治屬性,加強國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愛國情懷與法治意識,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香港繁榮穩定奠定基礎。
「人民屬性」:香港教育需回歸公共服務本質,滿足市民對優質、公平、多元教育的需求。香港過去過於側重精英教育與市場化運作,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基層市民難以享受優質教育。教育改革需「還教於民」,將廣大市民需求作為核心目標,推動教育公平與卓越。
「戰略屬性」:香港需依託人才去維持競爭力,教育發展應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香港需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改革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體制,推動教育創新,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實現飛躍式發展。
香港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策略
為實現「教育強港」,香港特區教育當局需結合《綱要》精神,推動以下教育改革:
(1)學前教育:面對少子化趨勢,改革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增加託兒學額,探索以兒童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同時,加強託育師資培訓,提升專業水平;推行精簡高效改革措施,如開放家庭託育政策、推動幼稚園遷入公立小學千禧校舍等,為兒童創造優質成長環境。
(2)基礎教育:2000年「千禧教改」已實施25年,隨着數智時代到來,基礎教育亟需更新,新的教改藍皮書也急須制定。教改重點包括全面修改課程大綱,以適應數智時代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推行小班教學;發展多元高中課程,滿足學生不同興趣與能力;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數智教學水平;改革學業評估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培養多元化科創人才。
(3)高等教育:2002年「宋達能高等教育白皮書」已完成歷史使命,面對數智化與科技創新浪潮,香港需重新規劃高教改革,制定新時代白皮書——擴大優質大學學額,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探索靈活招生機制,吸引本地與全球優秀學子,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地位。
香港回歸已近28年,但歷史遺留的教育問題仍多,如通識教育問題、中國歷史教育問題、當代國情教育問題、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與科創教育問題等。這些問題,究其根源就在於香港教育界不認識、不了解、未落實教育的三大屬性。
「教育強港」建設任重道遠,香港特區教育當局需認真學習《綱要》提出的教育三大屬性,並以其為指引,結合本地實際,迅速推動本港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與公平,培養數智時代多元化複合型人才,為香港繁榮穩定與長遠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香港教育的成功,不僅關乎「教育強港」和本港未來,更關係到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與國家發展大局。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作者按:本文內容僅反映筆者個人立場與觀點,跟其所屬單位無關)
作者李輝是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講座教授,姜朝暉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