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

狄志遠:香港盛事管理 何去何從

【明報文章】香港大型活動的管理,近年接連出現多種問題:先是MIRROR演唱會安全事故,繼而是美斯表演賽缺陣事件,到最近還有國際桌球大獎賽結束前要求觀眾離場。種種事件說明香港的盛事管理存在兩大核心問題——管理層缺乏專業判斷,及人才不斷流失。

欠缺專業判斷 人才不斷流失

MIRROR演唱會事故最早引起社會關注,事件中承辦商職員涉虛報舞台裝置重量,政府部門竟無法及時發現。官員只重視文件審批,卻忽略了實地巡查工作。這種「重行政,輕專業」的管理方式,根本無法確保活動安全。

後來的美斯表演賽,進一步展現了管理層的問題——政府原資助1600萬元,卻未能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當「球王」缺陣引起公眾不滿時,政府只表示「極度失望」,完全沒有應對方案。這說明香港在大型體育活動管理上,缺乏應變能力和風險評估意識。

最近的桌球賽事件,更加證明管理層對體育賽事缺乏認識。政府解說是交通問題,主辦方卻指是場地限制,雙方說法各異。於賽事舉行期間要求觀眾離場的做法,在國際賽事中從未見過。體育界人士指出,這說明管理層不了解職業體育賽事的特性,也不重視觀眾權益。

多年來香港雖經常舉辦國際活動,但這些經驗似乎沒有轉化為專業能力。官員只懂按程序辦事,卻忽略了活動管理最重要的專業要求、觀眾體驗和危機處理。這種官僚作風,已經不符合現代盛事管理的需要。

近年移民潮令問題更加嚴峻。據統計顯示,2020至2023年間有53萬人離港,包括不少年輕專才和資深人士,當中不乏行業骨幹,既有專業知識,也有豐富經驗。這些人才的流失,不單降低了活動管理的專業水平,更削弱整個行業的發展動力。他們離開後,也造成了經驗傳承的斷層。政府一直沒有重視活動管理專才的培訓,也沒有建立完善發展階梯和合理待遇,以致人才寧願到外地發展。

相比之下,新加坡和東京等亞洲地區早已把活動管理視為專業,投放資源培訓人才,提供發展機會。這些城市透過有系統的培訓和清晰發展路徑,建立了專業團隊。若香港不及時改善,只會在國際盛事市場上逐漸失去地位。

體育界人士指出,香港舉辦國際賽事時往往要靠外援,因本地缺乏專業培訓,難以建立自己的管理團隊。這種倚賴外援的做法,既不利長遠發展,也無助培養本地人才。

改革方向

MIRROR事故後,政府只懂收緊行政管制,卻無處理根本問題。要改善現况,關鍵是改變管理思維、建立專業主導的制度。政府必須重新檢視現有架構,讓具備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的業界人士參與決策層面,而非單靠行政人員主導;同時要確保這些專業人士有足夠的決策權和資源,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培育人才方面,必須有完整的專業發展制度。這包括開辦專業課程、訂立清晰發展階梯,並提供合理待遇。政府應該讓本地人才多參與國際活動的籌劃工作,累積實戰經驗;同時要設立專業資格認證制度,提升行業地位。

在制度上,要建立專業評估機制,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專業把關。這包括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完善風險評估,以及建立危機處理程序。另外,也要設法吸引專才回流,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或發展機會。

香港要重建國際盛事之都的地位,必須提升專業水平和留住人才。政府要有決心改革,投放資源,給予專業人士更大發展空間和決策權;同時要正視人才流失問題,採取措施挽留和培養人才。

面對全球城市的競爭,香港必須擺脫官僚思維,建立專業導向的管理制度。要辦好國際盛事,需要專業知識、敏銳觸覺和豐富經驗,這些都要通過長期培訓和實踐累積。只有建立完善的專業制度、培養足夠本地人才,香港才能夠重拾競爭優勢。

最近北京「兩會」不斷討論香港在大灣區內國際盛事的位置及角色。大家期望及要求香港在大灣區推動國際盛事,應有更主動及主導的角色。香港現時及未來是否有足夠專業人才,面對這項挑戰?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新思維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