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當我們提到「處方」,通常會聯想到醫生開藥治病的情景。但你可曾想過,「處方」的內容可以是健康生活模式、藝術活動、參與義工的機會、持續進修,以至社區資源、房屋及財政支援?而開出處方的人,也不一定是醫生?這就是近年在全球興起的「社會處方」。上述處方內容,是援引2022年世衛組織出版的A toolkit on how to implement social prescribing(下稱《社會處方工具》)。
建立社區參與路徑 提升健康生活質量
根據《社會處方工具》,世衛提倡社會處方的源起,主要是思考到單靠醫生診斷與治療,是無法全面關顧到影響健康的潛在因素,包括由心理因素、孤單感、社會孤立,到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等「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社會處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它並非要取代醫生的角色與工作,而是一種新型健康照護模式,協助需要處方者,建立與社區中的非醫療服務資源及社區參與路徑(pathway),透過「健康充權與賦能」(health empowerment and enabling)鼓勵參與,從而提升對方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在這個模式下,社會處方的主要服務對象既可以是一般人,也可以包括因孤獨感而感到孤立的人、弱勢群體及有慢性健康問題的人。這裏的「處方」不是指藥物,而是根據人們的需求給予相應支持,令社區變得更包容;各項政策也包含促進健康的元素和考慮,甚至有跨政策局的協調與合作。簡言之,根據世衛定義,社會處方是一種幫助人們提升健康和幸福感的方法。
社會處方的提倡,正好應對香港人追尋健康的路上,克服各種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的限制,突破不健康生活方式,以至改善貧富懸殊下弱勢社群生活困難所可能導致的健康問題,最終達至減低市民演變成需要到公營醫療系統治療的狀况,甚至因病入院。香港人口愈見老化,挑戰就更大,而這情况不是香港所獨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面對類似挑戰。因此,不少國家或地方的政府也開始探索基層醫療的潛力及社區資源,以減少依賴醫院,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
官民有共同「治未病」願景 提供實踐土壤
除了英美國家,社會處方在亞洲地區也在廣泛應用。香港與新加坡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香港經常借鑑新加坡模式。在星洲,社會福利機構和政府衛生部門緊密合作,當病人出院時,會通過中介機構滿足他們出院後的身心健康需求。這種社會處方模式由衛生部主導,整合社會服務和醫療資源,有效改善人們的孤獨感和社會孤立。
本文以新加坡為例,亦旨在帶出社會處方的實踐是有賴社會福利界參與,及獲本地醫護界及相關政策局的肯定。醫護行者樂見本港社福界開始重視社會處方,由本地的文化和需求出發,探索更適合香港的服務方案。
香港發展社會處方的優勢,是在於政府、慈善基金會以至民間都有「治未病」的共同願景。這正好提供土壤去想像社會處方的實踐,由利用社區作為健康的接觸點,根據社區和個人需求,設計量身訂做的服務方案,並整合健康數據,無疑是可發揮巨大潛力,帶來人人健康的社會效益。筆者會另文介紹醫護行者的實踐與實驗經驗,希望起拋磚引玉之效,刺激大家想像社會處方在本地實踐的各種實務可能。
作者是醫護行者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