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

狄志遠:一刀切削社福資源 未能照顧弱勢社群

【明報文章】作為社會福利界的立法會議員,本人必須指出,政府以一刀切方式削減社福界資源的做法並不恰當,沒有致力向基層市民提供完善的保護網。

社福界面臨前所未有挑戰

社福界自「整筆撥款」實施以來,先後已被削減近10%資源,但機構仍然要落實100%的服務承諾。其實,因應社會需求、人口老齡化、貧窮人口增加、殘疾人士及照顧者的需要等,社福機構的承擔是超過對政府的承諾。現在政府要進一步削減福利開支,我們已承受不來。福利機構營運成本中,八成是支付員工薪酬;進一步削減必然是要減人頭及減人工。政府削減對福利機構撥款7%,即約17億元,相等於3500名社工,這會嚴重打擊員工士氣及服務質量。

政府的角色是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並透過公共理財,將社會資源重新分配,以建構完善的社會保護網,令基層市民及弱勢社群同樣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活保障。當前美國政府正推行大規模效率改革,以削減無效開支,因此也同樣面對如何在節流與維持社會服務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多名專門研究公共政策及社福發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就是次改革提出多項見解。其中包括美國商務部前首席財務官、現任哈佛大學教授Linda Bilmes,基於其豐富的政府財政管理經驗指出,盲目削減開支往往導致服務質素下降,最終令基層民眾受害。

支持合理重組 反對劃一削減

本人理解並支持特區政府推行人力資源重組及改革流程,以減低政府運作成本,惟過程必須理性,不是訂定單一標準,沒有考慮各部分的優先次序及社會需求,只一刀切地削減。這看似公平,但不合乎社會整體利益。

專門研究政府改革的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專家Steve Kelman教授研究發現,採取差異化資源調配的地區,讓各部門根據服務需求和效能表現來調整資源,比起一刀切削減,更能夠維持服務質素。

每個部門都有其獨特的運作需求和限制,可削減空間各異;尤其是社福界,實際可削減空間極其有限,進一步削減是不能確保保護網的健全。白宮前經濟政策顧問、現任哈佛大學商業與政府教授Roger Porter強調,改革時必須分清主次,不能為了節省次要開支而犧牲核心服務。

在香港,維持社會安全網、保障基層利益正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政府必須根據實際情况,審慎訂定資源調配的優先次序。

特區政府雖強調「能者多付」原則,惟這種劃一的削減方案,跟此原則背道而馳,更不符合社會最大效益。

我們需要明白:這次削減將直接影響前線服務質量。社福機構面對的困境,包括服務使用者人數持續增加、人手編制已極度精簡、行政開支難以再縮減,以及服務創新項目可能被迫取消。這些影響,都將直接衝擊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基於社福界目前面對的嚴峻挑戰,本人促請財政司長:

首先,必須立即重新審視對社福界的削減方案,應充分考慮各類服務實際需求,特別是因應人口老化和貧富差距擴大而增加的服務需求。其次,應向社福機構提供過渡期支援和設立應急基金。這些措施能協助機構渡過困境,確保服務質素不受影響。第三,應釐定合理的資源分配標準,在整頓開支的同時必須確保前線服務不受影響。第四,提供支持,幫助福利機構發展收費服務,既可服務有負擔能力的市民,也可增加機構收入。第五,加強官、商、民協助,引入商界支援。第六,未來政府財政回復穩定時,取消對福利機構的削減。

政府財務改革 絕不能犧牲基層服務

在當前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化加速的情况下,香港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福利系統。政府推動財務改革,固然重要,但絕不能以犧牲基層服務為代價。我們必須採取更均衡的改革方針,確保任何提升效率的措施,都不會動搖香港得來不易的社會安全網。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在追求財政效率的同時,堅守對弱勢社群的承諾。這才能夠真正實現公共理財促進社會公平與進步的目標。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新思維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