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周永新

周永新:市民感受不到政府如何開源節流

【明報文章】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前,財政司長陳茂波已揚言,現年度的政府財赤可能近1000億元,並預告預算案將着重政府如何「開源節流」,以符合《基本法》「量入為出」的規定。預算案公布後,市民對於政府如何開源,意見不多。雖事前有政黨和團體建議政府引入「富人稅」和其他地區常見的消費稅,但明眼人都知道,政府對這兩項稅種,一向的態度都極之負面,認為有違基本法的簡單稅制原則。

對於節流辦法,市民卻有不少意見,特別是2元乘車優惠,事前已有激烈討論,各方提出不同解決方案,一時成為城中熱話。另一市民談論最多的是,政府連續幾年都有巨額財赤,問責官員是否也應有所表示,自願減薪為減少財赤出一分力。

市民對預算案無驚喜 也沒有驚嚇

市民聽了陳茂波上周發表的預算案,他們有什麼反應?綜合過去一周市民意見,他們的反應是:既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先說為什麼沒有驚嚇——因為陳茂波提及的幾項開源方法,包括籃球博彩合法化、增加飛機離境稅、提高違反交通條例罰款金額等,對大多數市民來說,本來就不是他們關心的;相反,他們關心水費會否增加,卻不在政府考慮開源之列。

而所以說市民沒有驚喜,因為他們在預算案公布前,由於政府財赤嚴重,早知難對預算案有期望,尤其不會奢望陳茂波仿效新加坡的做法「派錢」,只望過往一些惠民措施能夠延續。上周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陳茂波一如既往,除寬減差餉、納稅人退稅等惠及中上收入人士的措施,基層市民受惠較多的項目,包括各種社會保障金和在職家庭津貼,受惠者皆可多領半個月金額。不過以上各項惠民措施不是「縮水」,就是持平。這樣市民怎會有驚喜?

市民最感錯愕的是實行了6年、不設入息審查的2500元學生津貼,卻將於下學年度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是在2元乘車優惠之外,另一項被市民視為政府的德政。雖然取消之後,政府每年可節省20億元,但這樣值得嗎?况且政府正大力鼓勵生育,每年2500元的學生津貼若不延續,政府人口政策的一貫性豈不受到質疑?

今年預算案的主題是「節流為主,開源為輔」。開源部分,留待其他學者評論。筆者綜合過去幾天市民的討論,集中分析以下幾項節流措施。

第一是關於2元乘車優惠的意見。政府現在提出的建議,即每月限240次,10元以上車程以兩折計算。其中引起的爭議,焦點在於65歲或以上受惠者為什麼要在改變中受到拖累?儘管政府認為現在的建議簡單易明,惟對部分長者來說,每月限240次和10元以上交通費用兩折計算,總覺異常複雜;他們亦怕到時公共交通工具收錯數,自己也不知如何糾正。

降乘車優惠年齡 無提高60至64歲就業率

市民對政府建議的迴響,一些觀點不再重複。筆者現在要談的是,該計劃設立時的用意和目的。2元乘車優惠於2012年開始時,政府用意是鼓勵長者多出外,無論是參加活動或探望親友,這樣可使長者與外界保持聯繫,不再局限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措施推出後,多項調查發現,鼓勵長者出外之目的達到了,長者活躍程度也較前進步。

到合資格年齡降至60歲時,政府對計劃之目的還加上一個說法,就是鼓勵60至64歲人士出外就業,不致因交通費用昂貴而過早離開勞動市場。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延長就業年齡可說理所當然,所以2元乘車優惠合資格年齡降至60歲時,市民並無意見。

不過以事論事,降低乘車優惠年齡,有提高60至64歲人士就業率嗎?統計處提供的數字顯示,60至64歲勞動參與率,2023年第一季(即降低乘車優惠歲數一年以後)是48.5%(31萬人);到2024年第三季是49.2%(31.5萬人)。換言之,2元乘車優惠對提高60至64歲勞動參與率影響不大;就算有,只是引入時起了些微鼓勵作用,過去兩三年卻成了這年齡層的30多萬就業人士的交通補貼。這豈是2元乘車優惠的原意和作用?

建議60至64歲乘車優惠以四折計算

為減少不少長者對有關建議的不忿,及60至64歲人士對自己的交通費用多點承擔,筆者建議:65歲及以上長者的2元乘車優惠維持不變;60至64歲人士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費用,以四折計算。這樣安排,相信65歲及以上長者會覺得政府並無犧牲他們利益,60至64歲人士也不會因政府減少補貼而不會出外工作。勞福局長孫玉菡認為,2元乘車優惠不應有年齡上的差別,惟公共交通工具多按年齡有不同收費,市民早已習慣,不會混淆。

至於每月240次的限制,市民多認為次數太多了,長者一天多不會乘搭8次公共交通工具。240次的限制,不僅未能幫助政府控制開支,且成為更多利用優惠的誘因。

問責官員應多走一步

自願減薪5%或10%

第二是關於公務員凍薪的意見。對於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員凍薪,市民問的是:為什麼要把全部公務員「拖落水」?可知公務員凍薪,受影響的並不限於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還有眾多接受政府資助的機構——它們有規定待遇不可超越同級公務員。另外,為了減赤,政府各部門還要連續3年削減經常開支2%。現在不少公務員以合約形式受僱,他們或會對工作前景感到憂慮。

現有消費仍然不振的情况下,公務員凍薪並不恰當,市面氛圍可能更疲弱,因為預期收入不增加,應對辦法就是「慳着來使」。筆者認為︰若政府仍堅持全部公務員凍薪的決定,問責官員應多走一步,自願減薪5%或10%,以示決策者願意承擔更大責任,也可紓緩市民認為「凍薪不公」的指摘。

控制社福開支 須檢討現行保障措施

第三是關於政府用於社會福利、衛生醫療和教育開支的意見。陳茂波在預算案特別提到,上述3項服務的經常開支,本財政年度都分別超過1000億元;其中社會福利和衛生醫療近年增幅尤其迅速,必須重新檢視。洪雯議員近期在《明報》發表的文章,也極力倡議就社會福利開展改革。

陳茂波預告,政府正檢討醫療服務收費,如何「用者自付、能者多付」,待報告出台後再評論。過去10多年社會福利開支之所以急升,原因是2012年政府引入長者生活津貼,現在有超過75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領取,每月金額4250元。單是這個項目,已佔去來年社會福利1391億元開支的四分之一以上。顯而易見,政府要控制社會福利開支的增加,必須檢討現行各項社會保障措施,尤其是長者生活津貼和生果金。但這涉及超過110萬長者的退休生活,絕對是極大的社會工程。不過,若然政府不檢討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改革根本無從講起。

今年預算案重點在政府如何開源節流,但市民左看右看,都感受不到政府如何達到目的。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