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夏寶龍主任早前南下走訪深圳前海、香港河套等地。尷尬的是,經歷多年,河套這塊特殊土地至今仍在等待第一棟建築物建成。
早在2009年立法會首次批出款項,就河套區發展規劃開展研究和勘測,完成後卻不了了之。2017年1月深港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港方土地與深方土地組合成科技創新合作區,由雙方共同開發。立法會在2018和2020年共批出151億元,用於河套的詳細設計、勘測、平整等工程。2021年立法會通過撥款向河套香港園區公司注資181億元,興建香港園區的大樓。
來到2025年,河套區首批大樓(也就是北都第一批可用於創科產業的建築)終於有望在近期建成招租;而交通基建才剛起步,服務配套基本為零。整個園區何時建成?大約要等到2047年吧……
科技發展 「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河套建設的這幾年,國際格局經歷巨大變遷,科技發展更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人工智能、機械人、雲計算等領域紛紛出現革新突破。在國家層面,「中國製造2025」和「十四五」規劃來到收官之年,當初那些超前願景和難以想像的發展目標大多落實。就在深圳河北岸的河套深圳園區,自2017年簽署合作備忘錄,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迅速推進,至今已是高樓林立、企業進駐。而河套這塊連接港深、最有潛力吸取兩地制度優勢的機遇之地,目前卻還在等待中。
河套和北都的困境,是香港城市發展困境的縮影。上世紀令港人引以為傲的「香港速度」,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的工程又貴又慢。我作為參與審批的議員,在投票時往往極為掙扎:贊成?天價+龜速;反對?項目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推倒重來歷時經年,社會根本等不起。
香港能否引入「中國速度」?
早前立法會審批北都公路6.9億元顧問研究及土地勘探費用時,有議員同事提起廣東黃茅海跨海通道。該連接珠海和江門、由跨海大橋和地底隧道組成的公路,是廣東省重大跨海工程,全長30公里。如此複雜和規模巨大的項目,於2020年2月獲廣東省發改委批覆,同年6月動工,去年底通車,歷時4.5年,造價130億人民幣,無疑是「中國速度」、「中國成本」典型案例。我估計這一項目若是在香港,或需5至10倍成本、3至5倍時間!
這種差距不僅是數字上的對比,更是發展模式與思維方式的衝擊——「中國速度」、「中國成本」的支撐力量是什麼?如何做到時間與成本的極致把控?香港可從中學到什麼?
我在前文探討過香港工程項目又貴又慢的原因(見《明報》2025年1月16日)。文章刊後得到不少有心人的反饋,更有業界人士來我辦公室,與我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觀點。在我與大家討論中,有一個突破的思路逐漸成形,那就是找一個區域或一個項目作試點,使用內地的工程審批管理和建設體制,香港從中汲取經驗改革現有體系。我認為河套正是一個理想之地落實這一思路,而且之前已有一次突破性的試驗,有先例遵循。
河套應急醫院建設的突破
夏主任視察河套時寄語香港要勇於改革、敢於破局。如何突破?在工程建設方面,河套應急醫院案例正正回答了這個問題。
2022年3月香港進入第五波新冠疫情。應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批准為香港在河套區興建應急醫院(約1000個牀位)和社區隔離設施(約1萬個牀位),並指派中建科工集團承擔工程。為盡快完成工程,特區政府行使《緊急法》下的授權,就工地範圍內的援建工程、有關人員及物資,豁免其受特區相關法律限制。在該制度安排下,中建科工集團在河套區邊境建設了臨時橋樑,連接深圳與河套區,讓內地工程人員和建設物資可點對點從深圳運入工地。臨時橋樑在工程完成後拆卸。
項目從該年3月6日開工,4月5日完工,4月7日交付,歷時僅一個月!疫情後,應急醫院調整了功能,開展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目前已投入使用。
當然,河套應急醫院作為疫情緊急情况下的特別工程,其速度並非普通工程能比。但應急醫院的建設模式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制度突破,帶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能否將整個河套作為一個試驗區,試行全新建設模式,為北都未來發展開展制度探索?
在此思路下,我建議將「應急模式」擴展到河套餘下工程建設。具體包括兩點:
第一,制定「河套條例」,豁免河套剩餘工程的建設過程受特區相關法律限制。也就是說,河套區內工程可用內地的工程審批管理體制、啟用內地建設團隊,由其自行採購建築材料、自行招募兩地員工,並按內地建築規範標準來完成。
第二,在這過程中,香港政府派官員和研究機構全程參與、觀摩,學習內地「基建狂魔」的整個運作邏輯、模式和流程,總結其中優點,將之反饋到本地工程體系,根據本地實况來調整、吸收,並逐步在河套外的其他本地工程中試行。這是一個貼身的學習過程,比起粵港兩地政府部門開會蜻蜓點水的討論,無疑更直接和有效。藉這一過程,相信有助大大提升我們的行政效率。
而這模式的其中一個副產品,就是河套區的發展將得到加速推進,真正成為北都的先行引領區,招募企業盡快入駐,讓「北創科」盡快起飛。
為一國兩制新階段探索新路徑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了新階段」的重要論斷,到夏主任南下調研,傳遞出一個清晰信息,那就是中央政府高度支持港澳探索一國兩制在新階段的新發展路向,並對香港在新國際格局下找到新的發展優勢、繼續為國家發展貢獻策略性的作用發展,寄予厚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成熟的法治體系和市場機制,惟在大型基建項目上,卻常陷入漫長審批程序、高昂建設成本及社會各界爭議中。內地「快、準、狠」的發展模式,哪些值得香港借鑑?或者說,香港是否能夠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找到一種更高效的發展路徑?
河套的實驗,也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