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表示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新關稅,於3月4日生效。就在幾周前,其政府剛剛對從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口的商品加徵了10%關稅。
Thomas Friedman曾在《世界是平的》寫道「全球化是一股無法逆轉的力量,任何試圖阻擋它的舉措最終都會傷害自身」。今天特朗普再次揮舞關稅大棒,正將這句話變成現實;但代價卻是美國消費者的無聲吶喊。
關稅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手段,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深層結構變化。當美國政府再次對華商品加徵10%關稅,這不僅意味進口商品價格直接上升,更是一場針對美國供應鏈、通脹預期、經濟增長的連鎖打擊。最終美國消費者將發現,他們正被困在一場無解的經濟戰局中,眼睜睜看着生活成本上漲,卻無力改變。
關稅=消費者稅
人們普遍誤以為關稅只是對華的經濟制裁,惟經濟學家早已證明,關稅最終買單者是進口國消費者,而非出口國企業。
(1)供應鏈結構決定了關稅成本轉嫁。美國經濟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中國更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環。加關稅後,進口商支付更高成本,他們要麼選擇吸收(減少利潤),要麼轉嫁消費者。由於美國市場競爭激烈,前幾輪貿易戰裏部分企業選擇壓縮利潤,惟這一策略已無法持續。
紐約聯儲銀行研究顯示,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美國進口商已被迫承擔額外成本,並將部分轉嫁至終端市場。這次10%新關稅,意味着這一成本最終會以更高價格標籤呈現在超市貨架和電商平台。
(2)預期心理加速價格上漲,形成惡性循環。市場行為不僅受供需影響,更受心理預期驅動。企業不會等到關稅生效後才調整價格,而是提前釋放風險信號。沃爾瑪、亞馬遜等零售商早已調整進貨策略,將漲價預期納入定價模型。各大零售商迅速調整價格,將預期的關稅成本提前反映到商品價格。這就意味着即使未來調整關稅政策,這一輪漲價也難以逆轉。
當消費者感受到物價上漲,預期未來價格更高,購買力的提前釋放將進一步推高需求,形成通脹螺旋。最終美國經濟不僅要面對商品成本上升,還要應對通脹預期失控的風險。
高通脹雪上加霜 美聯儲進退維谷
美國剛從40年來最嚴重通脹危機中緩解,然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卻再次點燃物價上漲導火索。
(1)關稅與通脹,具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2022和2023年拜登政府曾通過加息抑制通脹,但如今,新關稅直接作用於消費品價格,使通脹壓力重新回歸。這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意味着日常生活開銷將在短時間內飈升,工資增長卻遠遠追不上物價上升速度。
研究表明,上一輪關稅戰(2018至2019年)導致美國普通家庭每年額外支出逾1300美元,而此次關稅範圍更廣、影響更深,預計每個美國家庭年度開支至少增加2000美元以上。
(2)美聯儲局陷入政策困境。面對物價再次上揚,美聯儲局政策選項十分有限:進一步加息可能遏制需求,卻會導致經濟衰退風險加劇;若放任通脹上漲,則將損害消費者信心和市場穩定。換句話說,美國政府正自掘陷阱,令經濟政策陷入進退兩難僵局。
「去中國化」幻想破滅
特朗普關稅政策背後隱藏着一個危險的幻想:通過貿易壁壘迫使製造業回流美國。然而事實證明,美國既無足夠勞動力,也無完善的供應鏈,更無最基本的投資回報來支撐製造業回歸。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更是難以取代。
(1)「中國製造」並不止「廉價製造」。美企過去幾年一直嘗試「去中國化」,但最終發現離開中國的成本遠高於預期。
.供應鏈生態:從原材料採購、零部件製造、組裝到物流,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其他國家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
.產業集群效應:中國深圳、蘇州等地製造業生態,使生產成本遠低於越南、墨西哥等替代國家。
.基礎設施與效率:美國自身缺乏高效的生產與運輸基礎設施,導致製造業回流成本遠高於外包。
(2)供應鏈中斷的真實後果。如今特朗普加徵關稅,不僅不會令美國製造業回流,反會加速供應鏈混亂。從晶片到汽車零部件,從家電到服裝,許多行業都依賴中國供應鏈。一旦貿易壁壘加高,企業要麼承擔更高成本,要麼面臨庫存短缺和斷供危機。2023年晶片短缺已使全球科技行業吃盡苦頭,而這次美國消費者將在更廣泛領域體驗到供應鏈崩盤的痛苦。
關稅戰實際是對美國的經濟戰爭
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試圖用關稅手段對華施壓,惟最終受傷的卻是美國消費者。
(1)關稅戰的真實贏家,並非美國。中國企業並非完全無力應對關稅衝擊,過去幾年它們已通過提高生產效率、調整出口市場、使用人民幣結算等方式降低關稅影響。然而,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負擔卻愈來愈重。同時,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市場正加快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反而加速自身的市場邊緣化。換句話說,美國正在用關稅戰將自己推向全球經濟的孤立狀態。
(2)美國消費者的無助吶喊。這場關稅戰的最大輸家是普通美國人,他們不僅要面對物價上漲,還要忍受收入停滯、生活成本激增的雙重壓力。當消費者發現食品、日用品、電子產品甚至住房成本全面攀升,薪資卻停滯不前,他們會質疑這場關稅戰究竟是誰在受益?
早前,世界最成功的投資者、94歲的巴菲特稱:「有一天,巴郡的股東希望能繳納比2024年更高的稅款,請(政府)明智運用這筆資金,幫助那些處於劣勢的人,他們理應獲得更好待遇。請永遠記住,我們需要你(政府)維持穩定的貨幣,而這需要你(政府)展現智慧與警覺。」這是巴菲特最直接、最通俗的「吶喊」——「幫助那些處於劣勢的人」、「維持穩定的貨幣」。
特朗普的經濟幻覺 令美國陷深淵
特朗普關稅政策看似針對中國,實則是對美國經濟的一次自殘:短期內它將引發物價上漲、通脹失控、供應鏈混亂;長期來看,美國市場競爭力將被削弱,消費者購買力被侵蝕,甚至可能引發新一輪經濟衰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曾警告:關稅戰的最大風險,既是短期價格上漲,也是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如今我們正在見證這個警告的現實版。
特朗普相信通過貿易壁壘可以重塑美國經濟,但現實卻證明,關稅政策是一場針對本國消費者的戰爭。它不僅不會令美國製造業回歸,反會破壞供應鏈、推高物價、加劇通脹,最終使美國陷入更嚴重經濟困境。
這不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而是「讓美國消費者苦不堪言」的災難。全球化的現實不可逆轉,試圖用關稅政策改變經濟規律,只會使美國付出更慘痛代價。而這一次美國消費者將清楚意識到,特朗普的槍口正瞄準他們自己。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