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智傑

陳智傑:香港——東西方陣營的套戥之地

【明報文章】在經濟學領域中,「套戥」(arbitrage)指的是利用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通過低買高賣來獲取利潤的行為。然而這個概念不僅限於金融交易,更可以廣義地理解為在系統或環境的差異中,尋找價值創造的機會。

香港這座獨特的城市,長期以來在東西方社會之間扮演着「套戥」角色。從歷史上的貿易中介,到如今的金融橋樑,香港總能夠在夾縫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然而,當前國際制裁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對香港帶來了新挑戰。這座城市如何借鑑過去經驗,通過套戥策略重整其全球角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冷戰時期的獨特灰色地帶

回顧香港歷史,套戥角色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韓戰期間十分顯著。當年,由於初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聯合國對內地實施嚴格禁運,限制戰略物資的流通。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其轉口貿易量亦因此急劇下滑。

然而,香港最終並無因此陷入絕境。憑藉其自由港地位和靠近中國大陸的地理優勢,香港迅速適應環境變化,轉向發展製造業。由1950至1970年代,香港製造業便利用大量來自內地的難民,轉化為廉價勞動力,推動工業化轉型。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正是套戥精神的體現。香港不僅在經濟上找到新出路,還在中國大陸與西方陣營之間維持了一些非正式的貿易渠道,成為冷戰時期一個獨特的灰色地帶。

國際格局大變 套戥角色面對挑戰

時至今日,香港再次面對國際格局大變的考驗。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對峙,無疑壓縮了香港的活動空間。不過正如歷史所示,挑戰往往與機遇並存。香港的普通法體系、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以及與中國內地的緊密聯繫,使其在當前緊張局勢裏,仍然有機會延續套戥的核心邏輯——利用不同環境和系統之間的差異,創造獨特價值。

在金融領域,香港的套戥角色尤為突出。作為全球主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及美元交易區,香港為內地企業提供國際融資渠道,同時向海外投資者打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大門。儘管外國制裁帶來合規挑戰,惟本港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體系依然在國際市場有其優勢,有機會在中美市場的差異裏找到立足點,為內地及國際投資者和商業機構創造價值。

另外,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低關稅政策,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關鍵位置。即使在外國制裁的壓力下,香港仍可通過非敏感商品和服務貿易,維持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持續成為電子產品和各種商品的中轉站及消費市場。這種角色,與歷史上的貿易套戥一脈相承。

當然,香港的套戥角色也面臨諸多挑戰——外國制裁的要求,使金融及商業機構要遵守更嚴格營運規定,這無疑增加了營商成本;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對峙,使香港的橋樑角色變得更敏感,甚至可能被視為脆弱的平衡點;亞太區內其他主要城市,亦努力爭取成為東西方陣營在金融及貿易等領域的套戥之地,亦是香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面對這些挑戰,香港首先需要在金融創新與合規之間找到平衡。通過發展金融科技,例如區塊鏈結算系統,可以提升交易效率,同時增強合規能力,吸引東西方投資者。

其次,推動產業多元化,至關重要。香港應加大對科技、綠色能源和醫療產業的投入,減少對單一經濟支柱的依賴,增強整體經濟的韌性。這種多元化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套戥思維的延伸,在不同領域尋找新的價值增長點。

最後,深化區域合作是香港擴大套戥空間的關鍵。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計劃,香港可以與內地城市整合資源,同時積極拓展與東南亞、中東等市場的聯繫,開闢更廣闊發展舞台。

借鑑歷史 發揮優勢

套戥作為一種利用環境、制度及市場差異獲利的策略,在香港的歷史和現實發展中,始終扮演着核心角色。面對外國制裁和地緣政治的挑戰,香港需要借鑑歷史經驗,充分發揮其地理、經濟和法律優勢,在金融、貿易和創新領域持續探索套戥的可能。

只有保持靈活適應並不斷創新,香港才能夠在地緣政治對峙中脫穎而出,重塑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獨特價值。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