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民意調查專家鍾庭耀成立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民研),上月宣布「鑑於現時環境」,「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活動,包括自1992年開始的定期追蹤調查……香港民研將會轉型甚至結業」,事態令人震驚。
民研的聲明,顯然是鍾庭耀之前被本港警方國家安全處帶走協助調查後的餘波。民研一再強調他們一直奉公守法,事實上亦不負所望。
讓為政者了解實况 助制訂政策
政府、企業、傳媒和學術界均是民意調查的用家,社會需要有超越自身商業利益(例如量度消費者信心)的調查;傳媒和學術界需要民調結果,準確反映社會的觀點。政府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民調可以令為政者了解實况,促成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的政策制訂。由於大多數政策是共同制訂(co-produced)的,在為政者代表公眾決策的過程中,公眾看法也是要考慮的證據之一,否則會導致耗費公眾資源,例如大家看到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措施的亂象。民研的民調,便一直有助於公眾對公共政策的知情討論(informed public discussion)。
其次,除了公共政策,民研的民調還關注公眾信心、民情和認受性——這些均是有效管治和社會穩定的關鍵議題。他們一直按年齡、教育程度和社會階層追蹤不同意見,而其透過科學調查方法所呈現社會對政府的低信任水平(但改善中),是為政者需要注意的。
不科學民調會誤導政府公眾
民研是香港少有具公信力的民意調查機構之一,另一機構則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過去曾有更多具公信力的民調機構,例如香港浸會大學的過渡期研究計劃,在1997年之前便追蹤社會民情。於政府內部,當年的中央政策組也曾經做民意調查,但結果一直保密,至2018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其改組。可以推斷,政府當時制訂政策時,都嘗試迎合公眾期望。
民意調查的獨立性,至為可貴。正因為有像民研這般不受當局控制的機構,採用科學方法開展民調,他們才有公信力,令在位者要認真對待結果。
在民研和中大亞太研究所之外,也有其他組織做民意調查,不過部分有政治團體在背後支持的民調組織,他們大多另有所圖。那些不科學的民調,只為展示某些預設立場,誤導政治領袖和公眾,令他們誤以為明白輿情,這反而會幫倒忙。相對於可信、科學及公開的民調,還有什麼更好方法可以令官員知道社會的期望?這正是民研的角色。
政府在2018年聲稱,將盡可能力求透明、開放並向公眾負責。民調機構如民研,以及傳媒,正是確保政府接受市民問責的基礎之一,將需要當局關注的議題宣之於眾。
毋須懼怕向當權者傳遞真實民意
政界與民調的關係是矛盾的——政治領袖往往讚揚支持他們的民調;但當民調不支持他們時,則會對其結果、民調機構及調查方法口誅筆伐。政治領袖需要留意:民調和民調機構分別是信息和信使(the message and the messenger),無論結果好壞,都客觀地傳遞,如此才能夠建立可信度。在這方面,不少官員多是看風駛𢃇。
我經歷過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鍾庭耀與當局的紛爭。當時,鍾領導民研的前身,即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0年,當民調結果顯示公眾不滿董建華,行政長官辦公室一名官員向港大時任校長表達對有關民調的不滿。港大內部隨後將有關不滿傳達給鍾庭耀,而鍾視為當局干涉學術自由並將之公開。參照法庭模式所開展的獨立調查,最終認同鍾說法,導致港大時任校長下台。
我促請社會支持獨立運作、按科學方法工作的民調機構;而社會的支持程度,是為公民社會健康的一次把脈。抱持善意的人,應毋須懼怕將真實民意(包括反對和支持的)告知當權者。政府要全盤了解社會民情,有信譽的民調正正可以有效及可靠地向當局傳遞社會聲音。
作者卜約翰(John P. Burns)是港大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