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郭家衛

郭家衛:香港政黨是「夕陽工業」?

【明報文章】筆者早年曾與大學同學討論,有興趣在港從政的人應否加入政黨。他回答:「加入香港政黨?前途麻麻喎。因為香港不會出現執政黨,政黨輪替有機會令中央不信任的政黨上台執政,這是中央難以接受的。而且,制定政策的實權在特區政府手中。」這名同學畢業後隨即加入政府成為政務主任,現時任職某局首長級公務員。

該同學的想法可能代表了香港社會主流價值觀,這從每年的DSE(中學文憑試;2012年前是中學會考)狀元訪問可見一斑。狀元多年來都是以醫科、法律、金融(畢業後以投資銀行為目標)等作為選科方向。筆者印象中,沒有狀元說過自己志願是加入政黨參選立法會,之後出任局長。

香港政黨整體仍處初階水平

自1990年代開始,香港政黨不論是親建制還是反對派,多年來一直處於「艱苦經營」狀態:在缺乏資源的情况下要爭取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席,是相當艱巨的任務;要吸引和培養政治人才,是更艱難的任務。有評論認為香港有不少優秀政治人才,但大部分都在政務主任職系。然而政務主任卻被指心態「離地」,仕途中雖有豐富的政策歷練,卻缺乏政治技巧的鍛煉,令他們在擔任局長或特首等高層政治職位時,未能展現足夠的政治能力。

在社會資源都集中於商界和政府的情况下,仍堅持參加和發展政黨的都是有心人;背後支持他們的信念,相信是對國家和香港的承擔。

以親建制政黨為例,在社會民意長期維持「四六比」的情况下,他們處於政治「弱勢」,除了要面對反對派競爭,也未能得到每名行政長官充分支持。而在香港不可能出現「執政黨」之下,親建制政黨只能透過贏取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席,成為民意代表;不能執政意味着不能制定政策,市民也明白政黨只能為他們「爭取」,要取得市民信任和支持就更加困難。對於有志從政的人,當他們意識到制定政策的權力不在政黨手中,自然懂得選擇更直接的方法參政和發揮影響力。

「香港01」曾引述美國政治學者Richard Gunther和Larry Diamond歸納政黨七大功能,包括社會代表、選舉動員、議題建構、選舉提名、組構政府、利益融合及社會整合。然而,香港政黨僅能發揮上述七大功能中的首3項,整體仍處初階水平。

以政治影響力衡量 政黨發展空間擴闊

2021年中央完善香港選制後,更有評論指出,隨着立法會和區議會直選議席大減,以選舉為主要目標的香港政黨,生存空間和影響力將會減少,成為「夕陽工業」。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為「新階段香港特色的政黨政治」總結數個特徵,其中5個包括:香港不是獨立國家,因此不會出現執政黨;香港實行行政主導原則;政黨在香港管治架構內的影響力受到相當限制;在「愛國者治港」下,所有政黨都是愛國者;政黨的「代表」功能更為突出。只有第四個特徵是新階段獨有的,其他的都是在2021年完善選制前已經存在。

筆者認為,若以政黨所取得的直選議席數目衡量政黨成績,政黨的發展空間確實縮小了;相反,倘以政黨的政治影響力為指標,政黨發展的空間反而擴闊了。

按照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立法會議席由70席增至90席,40席由選委會產生,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20席由地區直選產生;而選委會規模由1200人增加至1500人。新一屆區議會共有470個議席,包括179名委任議員、17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88名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及27名當然議員(新界鄉事委員會主席)。

雖然區議會和立法會直選議席均比之前減少,惟政黨仍可以爭取透過選委會產生的立法會議席,及地區委員會界別(三會)產生的區議會議席,以增強其政治影響力。加上在新階段,反對派已經不存在,可爭取的議席數目理應比之前更多。此外,1500名選舉委員負責提名及選出行政長官、提名及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因此選委會委員也是政黨積極爭取和吸納的對象。

從這個角度看,政黨的發揮空間比以前更大,需吸納的成員比以前更多。與之前的分別只在於,以前政黨的優勢和經驗在於地區直選,現在則要「學習」及適應透過選委會和「三會」的間選形式爭取議席。

此外,在完善選制前,香港政黨由1990年代初開始發展至2020年左右,均是以對中央的態度來作簡單二元區分成「建制派」和「民主派」。前者被視為會為中央及特區政府護航的建制派政黨;後者則被納入會「挑戰」中央及特區政府權威的「反對派」。兩者的政治理念,都不能直接體現在對各種政策議題的取態上。

完善選制後,所有香港政黨都是愛國者,這與之前截然不同。因此,香港政黨不是沒落,而是忽然失去了多年的政治理念主軸——政黨要由以往為中央及特區政府護航的角色,轉為在社會中尋找政黨能夠代表的利益群體。

從政者在政府、議會、政黨、智庫之間調換職位,是外國常見的「旋轉門」機制。有曾經在香港建立和營運智庫的學者分享,香港智庫不論立場左中右,由於複雜的結構原因,到現時為止發展都不太順利。的確,香港未有外國般適合智庫成長的土壤,例如未有利益與政黨高度一致的個人或財團長期提供資金支持。客觀環境是困難的,惟爭取資源擴充政黨職位和建立屬於政黨的智庫,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哪怕是不完美的「旋轉門」,也是「有好過無」。

政黨需有三方面調整

筆者相信,在「由治及興」新階段,香港政黨的發展空間比以往更闊,但關鍵是要有三方面調整:第一,要適應和學習新的「遊戲規則」,透過參與間選爭取最多議席;第二,政治光譜由「建制派」與「反對派」二元區分,改為把政黨定位為代表社會特定階層的利益;第三,雖然深知其困難,惟仍應努力爭取社會資源,擴大政黨編制,及成立屬於政黨的智庫,為從政者打造議會、政府、政黨、智庫之間的「旋轉門」。

作者是公共政策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家衛]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