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

劉銳紹:塞外約留多少醉 風中化成唏噓句——美烏鬧翻、美俄可能修好對中國的正負面影響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擘面」(有人說美國刻意設局,旨在羞辱對方,趁機托詞停止援烏),跟着傳聞美國可能放寬對俄羅斯制裁。日後美俄會否修好?對中國有何影響?這問題看似遙遠,但實際很近,須早為之計,杜漸防微。忽然記起兩句歌詞:「塞外約,枕畔詩,心中也留多少醉」、「獻盡愛,竟是哀,風中化成唏噓句」(關正傑和關菊英的《兩忘煙水裏》)。中國一直強調與俄合作無間,但這個「塞外約」會否出現變數或隱憂?中國「獻盡愛」,會否變成「醉裏唏噓句」?值得及早探討,故引為今天標題。

(1)3個表面可見的有利角度

──美國減少甚至放棄支援烏方,只顧自己利益而背信棄義。這一啟示對台灣來說,可以是當頭棒喝,喚醒「美國對台灣一定撐到底」的思考(見內地媒體口徑)。此外,如果俄國奪取烏國成為「合情合理的事實」,那麼大陸日後收復台灣也是順理成章。美國不再支持烏方,也間接驗證了這個觀點。

不過,必須看得深入:烏克蘭對美國的利用價值遠低於台灣;美國可以輕易放棄烏克蘭,惟不會輕易放棄利用台灣。况且,美國時任總統列根1982年制定對台灣「六項保證」,後來成為歷任美國總統處理台灣問題的某種依據;其備忘錄更在2019年8月解密(即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內),顯示他對此的重視程度。

所以,與其說美國放棄烏克蘭是對台灣的重要啟示(美國隨時可能放棄台灣),倒不如說,這個啟示是向台灣表達:「你要更聽話和依賴美國,否則就會像烏克蘭那樣。」對台灣來說,後者的啟示肯定比前者更大。因此,大陸必須更着力於兩岸政策如何吸引台灣,而不是寄望美台關係鬆弛或斷絕。

──美國放棄烏克蘭,不單破壞兩國關係,也破壞美歐關係。歐洲多國馬上開會應對,這有利於中國加強與歐洲諸國的關係,從而分拆歐美。况且,今年特朗普上任後不斷內外樹敵,假以時日他的支持度可能下降,不排除屆時他要修整目前「亂槍掃射」的政策。中國如沉得住氣,將有利於未來。

但必須同時看到:3年前俄烏戰事開始以來,中國在這問題上也跟歐洲國家不咬弦。中國沒有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並再三表示與俄在多方面高度合作,間接延伸和加重了歐洲諸國的負擔及壓力。加上中國近年經濟擴張,也引起歐洲國家關注和擔憂。中國雖可逐步解開歐洲心結,惟不會立竿見影。

──美國停止援助烏方,也是其削減開支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美國將削減國際開發署(USAID)九成以上對外援助合同,及全球範圍總計600億美元的援助金額,其中不少是在別國推動人權和民主活動的錢。從中國角度看,這將減少美國對華(包括香港)推動「和平演變」的能力。

可是,這個「利」其實混淆了兩個視角。(一)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是社會發展的自發訴求,中共執政前也是這樣,即使沒有外援,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湧現出來;外國介入只是借勢利用,做其「政治小本生意」而已。(二)防止外國利用,避免外國介入內政,可以理解;但如果把這個需要無限擴大,成為不必要的內壓,那就反而中了外國的計,自我破壞內部凝聚力。

──可見,上述3種「利」的因素雖可運用,惟這都是表面的、眼前的、暫時的、不持久的。中國不妨在這些「利」的時間縫隙裏,尋找釜底抽薪之法。例如近日中國應付美國關稅戰的反制措施,可配合與西方諸國修好的步伐,這倒是可為的;同時,切實而不是權宜地激發民營企業實力、思考和落實創造政治寬鬆的氣氛……這才可以東風壓倒西風。

(2)表面看不見但不可忽視的弊

──從美國角度看,放棄烏克蘭、維持對歐洲的影響力(至今歐洲國家雖不滿美國,但不敢鬧翻)、與俄國修好,是它的最佳策略。所以,美俄修好或走近,有利於美國日後集中精力針對中國。從歷史可見,美國當年要擊敗勢均力敵的蘇聯時,就選擇較弱的中國(那時也受蘇聯壓迫,需要突圍),這才可以「二對一」擊敗強敵。如今美國認為中國是頭號敵人,自然選擇威脅較(中國)小的俄羅斯,作為「一舞拍檔」。這是中外古今的「聯易擊難」策略,中國更須小心。

──這就要談到中俄關係了。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牢固嗎?雙方都誠心誠意嗎?中俄之間雖有不少「塞外約」,甚至是「枕畔詩」,但多少是真的互利?多少是留人醉的夢?難以一言蔽之。

暫且不提歷史上沙俄、蘇聯欺壓中國的事例,俄羅斯對中國也是實惠和互利不多。若中國不懂討價還價,或者還價不力,甚至投鼠忌器,就會變作羊牯。這不是挑撥離間(小民之力,怎麼可能),而是中國在上升階段,考慮、顧慮和掣肘就會較多。

舉例說,3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20天前(2月4日),普京訪問北京。中國為了聯俄防美,一起發表了「中俄合作無上限」的聲明,這就上了「烈火戰車」,難向歐洲國家解釋。此外,中俄關係不斷發展,2013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和「最好的一組大國關係」;2019年兩國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2021年兩國表示「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這些正值中美關係惡化之時,中國的需要可以理解,但又無可避免與歐美關係進一步緊張。

──容或上述情况令中俄各得其所,惟俄國處處利己多於互利,還要中國分擔它的危機和壓力。中國基於國際和地緣政治的需要,因而顯得被動。舉例說,俄國受西方制裁,石油出口和外匯大減,轉向中國增售。但俄羅斯《記者報》披露,俄國賣給歐盟的石油價格每桶50.05美元,賣給印度每桶48.03美元,賣給土耳其每桶56.14美元,而賣給中國(最大買家)則每桶71.76美元。當中有運送距離、石油質量等元素,但中國也承認,這不僅是經濟考量,也有利於維護中俄長久穩定合作。這就令俄羅斯更放膽割肉了。

(3)形勢收窄 中國必須尋求破局

──上述情况令中國少了可用的牌,既破壞了與歐洲諸國的關係,又愈來愈被俄羅斯綁住。雖不至返回毛澤東「一面倒(向蘇聯老大哥)」的年代,但暫時也無法破繭而出。倘美俄走在一起,「塞外約」和「枕畔詩」又會慣性地「兩忘煙水裏」,中國將更被動。習近平與普京通話,言語間也顯示了對俄的期望(外媒形容為「擔心」)。習說,中俄是「共同發展的真朋友」(過去多用「老朋友」),強調雙方關係「不受任何第三方影響」。外界解讀為中國的確擔心美俄修好,對中國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中國處於兩難境地,又無法影響美俄取向。

──中國既要前門拒虎(美國),又要防止後門進狼(俄羅斯),只能權衡輕重。最近,中國可能放寬馬斯克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在華的自動駕駛資格。果真如此,反映中國也想借助馬斯克來減輕美國壓力。惟是否有效?不得而知。當年中方為特朗普女兒大開中國市場的方便之門,但特朗普不是發起關稅戰嗎?

在在顯示,不能單一角度看問題,只見利而不見弊。否則,只會「塞外約留多少醉」,最後在「風中化成唏噓句」!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