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外資車企最近在華面對的不同境遇,引起筆者關注。美國新能源車企巨頭特斯拉(Tesla)在華業績衝高,新業務儲能超級工廠一路綠燈、快速投產,可謂氣勢如虹。電動化轉型滯後的傳統豪車巨頭平治(Mercedes-Benz)在華業績下挫,祭出「瘦身」手段降本增效,將資源集中於研發「中國專屬車型」,以期逆襲翻盤。兩相映襯,可見當下階段中國吸引外資的新趨勢、新邏輯。
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型儲能產業,及近日廣受討論的特斯拉中國版智駕系統,在在屬於新質生產力範疇,契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優質外資,抓住「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風口」順勢而為,事半功倍。而這個風口具體何指,不妨看看中國近期一系列高質量引資動作。
中國的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幾經迭代、持續壓縮,2024年版已實現製造業領域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上月剛發布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提出進一步壓減清單,還將擴大電訊、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引導更多優質外資長期投資中國上市公司。2025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亦在加緊修訂出台。從官方吹風來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也鼓勵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
新外資須用在「刀刃」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過了資金匱乏、粗放引資的時代,而貢獻了七分之一稅收、約三分之一進出口、二分之一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在華外企,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只不過,新引入的外資須用在「刀刃」上,即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
這一引資「方向盤」,與中國最新一批標誌性的外資項目基本盤高度脗合。這批計劃投資額330億美元的15個項目,包括蘇州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製造基地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特點突出,覆蓋北京、安徽、內蒙古、四川等東中西部區域。
中國近日在電訊領域的開放大手筆,也緊扣國家發展大戰略需要。當下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從大熱的大模型研發,到物聯網、自動駕駛、航空數字化、網絡安全管理等應用,均不斷推高算力需求。
2月底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13家外企獲批開展增值電訊業務,可獨資經營互聯網數據中心、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等業務,利好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和算力服務升級。算力產業屬於高耗能行業,試點地區卻均在東部地區,有外資期待電訊增值業務試點向電力資源豐富的區域鋪開;而像特斯拉這樣的先行者,則早早開始佈局儲能業務。
及時實在地響應外資痛點
中國高質量引資行動,除了擴大准入,也對外資的真實痛點做出更及時、實在的響應。《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提出「建立政府採購本國產品標準體系」,確保內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事實上,一些外企產品已進入政府採購白名單。去年,上海自貿區多家國企採購特斯拉車輛作為企業功能用車;江蘇省政府新能源用車採購目錄中,也出現特斯拉產品。入圍的外企產品,今後只會愈發常見。
「所有數據不得出境」的老規定,一度引發寒蟬效應。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到該議題,而今中國已實施對一般數據、重要數據、核心數據分級管理的制度,抓住發展與安全的平衡點,為外企中國公司與總部的聯動決策創造好條件。官方近日公開表示,目前外企絕大多數數據跨境流動申請,都得到批准。至於中國版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背後的數據流動與模型訓練悖論,能否在更為複雜的中美拉鋸戰裏軟着陸,恐怕沒那麼簡單。
據筆者查閱,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人民幣。不難想像,中國市場的優勝劣汰同樣殘酷,外資入華40餘年間,在產業發展規律、技術迭代、消費升級等作用下,多少像甲骨文、亞馬遜這樣的明星外企已敗走中國。這100多萬家外企,經過時代的大浪淘沙留下來,既有像特斯拉這樣風生水起者,也不乏像平治中國這樣斷臂求生者。
全球保護主義盛行
中國依然開門迎客
為何外企即便遭遇轉型陣痛,依然優先押注中國,甚至加倉中國?不獨是中國市場大、翻盤機率大、新賽道多,也受惠於西方自身的反思——外企對中國投資環境喋喋不休的抱怨裏,該留意在多大程度上夾帶着對自身經營不善、難敵本土對手的「私貨」。
當下全球投資活動低迷、保護主義盛行,而中國開門迎客之道依然如初。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與新興商機、吸引外資與消除隱性的壁壘舉措,這些重點事關外企下一步佈局。但在大方向上,不妨重溫已故投資大師芒格(Charlie Munger)之言:「我願意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中國敞口,且不限比例。」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