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Emil Avdaliani

Emil Avdaliani:美國在中東的三重困境

【明報文章】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充滿挑戰和潛在有利因素。其中一個可以讓北京收穫重大回報的地區是中東——從敘利亞、伊朗到海灣地區,美國將面對一系列挑戰,需要華府緊急處理。而最終,這可能向北京提供了在該整個區域加強行動的機會。

美施壓伊朗 或使其擴大亞洲支點

就伊朗來說,儘管有一些相反的信號,但預期特朗普會透過額外制裁來加大壓力,以遏制伊朗的影子石油船隊——該船隊是後者遭受重創之經濟的生命線。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裏的極限施壓行動,確實將伊朗經濟逼入困境,惟這沒有令該國在未來幾輪談判中變得更加順從。事實上,可以說情况恰恰相反,據報伊朗現在能夠於有限時間內製造出一些核武器。

此外,雖然面對極限施壓行動,不過伊朗仍然能透過與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建立更密切聯繫,得以避開美國施加的制裁。即使德黑蘭同意藉着談判與美國接觸,但特朗普也不大可能爭取溫和的目標。這是鑑於有一種理解是,由於伊朗之「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所遭遇的事情,令它目前處於較弱位置,因此該國可能容易受到更大的壓力所影響。

不過伊朗已一再證明其不可預測性,而潛在的美伊談判很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有意義的結果。這讓華府及其盟友以色列有一個潛在的軍事解決方案,去應對德黑蘭的核計劃。

總體而言,極限施壓行動或會進一步推動伊朗擴大其亞洲支點(Asian pivot)——最近與俄國的雙邊條約表明,它與俄方的聯繫正在擴大;德黑蘭與北京的關係同樣顯示出更廣闊範圍的前景。但迄今為止,鑑於制裁的威脅,北京一直保持謹慎。

倘若美國沒有緩解制裁

敘利亞或轉移外交目光

華府面對的另一緊急事情會是敘利亞,後者的新統治團體仍然被美國認定為外國恐怖組織。此嚴厲措施,實際上禁止了與該組織的任何合作;而這也延伸至整個敘利亞,自2011年以來它遭受內戰的嚴重破壞,現時急需外部資金支援。此外,還有一連串的制裁,諸如敘利亞國家本身被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state sponsor of terrorism)。部分制裁可能需要數年方能撤銷,這意味着該國的重建將是一個痛苦過程。

如果沒有緩解制裁,敘利亞可能需要把目光轉向其他地方,以配合「多向量外交政策」(multi-vector foreign policy)模式——近乎所有中東國家都奉行此模式,透過利用某一個主要角色去對抗另一個大角色,藉此作為在國際舞台上取得優勢的訣竅。而這或許最能夠體現於海灣國家的外交中。

由於在特朗普政府治下,中美關係可能變得緊張,海灣地區將會感受到其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然而問題是,過去幾年間,在中國的巨額投資驅動下,以及2019年胡塞武裝組織(其得到伊朗支持)攻擊沙特阿拉伯油田事件所突顯的、對美國給予安全保障之能力的信心下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跟中國的關係愈趨密切。

海灣國家與中國的連繫延伸至科技、安全、金融等關鍵領域,例如中國在海灣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的角色持續增大。加上,沙特和阿聯酋採購了中國軍事技術,包括無人機、彈道導彈系統。這種對中國的依靠(reliance),與海灣國家得以加入中國主導下的多邊倡議所相配——沙特在上海合作組織獲提升至對話伙伴地位,並且受邀請加入金磚國家組織。

海灣國家減低依賴單一大國

因此,海灣國家將奉行「多向量外交政策」,減低它們對任何單一全球大國的依賴。此策略令它們能夠同時與華府和北京保持堅固聯繫,並從這兩種伙伴關係裏獲益,而毋須單獨地忠於其中一方。海灣國家的「多向量外交政策」,反映了遍及歐亞大陸的更廣泛趨勢——各國正努力使其國際伙伴關係變得多樣化(diversify)。跟4年前相比,GCC應對區域挑戰的方式——包括與伊朗之關係——已有所軟化。利雅得和阿布扎比不再跟特朗普對德黑蘭之強硬立場保持一致,而傾向採取外交手段及緩和局勢。

總體而言,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預計會在中東引起混亂,而這將為中國提供更大空間,主要是因為在不確定的時代,華府日益「交易性(transactional)」之做法會驅使區域角色追求「多向量外交政策」。

(作者聯繫:社交媒體X帳戶「@emilavdaliani」)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