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黃俊恒

黃俊恒:令人不解且不滿的預算案

【明報文章】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出爐。有賴消息人士提早「放風」,一眾重要的開源節流措施,例如公務員凍薪、削減大學撥款、2元乘車優惠計劃調整等,都沒有對社會帶來驚嚇。不過當我們細心咀嚼整份預算案,會發現不少令人不解或不滿之處——不解者,乃不少措施建議有違政策邏輯;不滿者,乃在於不少措施為社會平添疑慮,不利於維持社會穩定、推動社經發展。

一刀切調整2元乘車優惠 令人不解

就以2元乘車優惠計劃調整為例。我們絕對能夠明白政府建議票價10元以上的優惠車費以兩折計算,是回應「長車短搭」,且體現「用者自付」,但以一刀切的做法,把年滿65歲者及殘疾人士牽連在內,卻着實令人不解。

要知道2元乘車優惠計劃開支大升,是源於把受惠群體放寬至60至64歲健全人士。為何此調整的惡果,要由所有受惠群體分擔?還有,每月240程的計算方式亦惹起疑慮:究竟在巴士服務中相當普遍的轉乘行程會如何計算,至今仍未有任何定案。

政府是不是應該先定好運作細節,然後才推出方案?當局此舉實令社會難以信納政府的施政能力。為釋除疑慮,筆者甚希望當局盡快提出方案細節,並直接與受影響群體對話。

削支計劃令社福機構如坐針氈

同樣令人不滿且不解的建議,乃財政司長建議以一刀切形式,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門在未來3個財政年度合共削減6%經常開支。難道政府認定所有政策局和部門都可以在不影響對市民服務的前提下,完成這6%的削支任務?誠然,政府中必定有部門有空間削減超過6%開支,亦有部門難以有效做到削支6%而不影響服務。當局是不是應該以3年削減6%營運開支為目標,然後認真審視各政策局和部門的削支空間,再制訂個別削支目標?

以社福開支為例,若社會福利署削減6%開支,對各資助機構的資助額根本不可能不動分毫。可惜當局仍未說明削支詳情,一眾中小型機構實如坐針氈,叫它們如何規劃服務?就以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為例,6%的資助額差不多是40萬元,在經濟不景下,當局叫機構憑什麼可以靠捐款補足這個資源缺口?令弱勢群體難以安枕,怎能叫人滿意?

預算案也反映政府的固化施政思維。財赤當前,絕對是當局檢視公共資源運用、調整資源投放和政策方向的時機。可惜預算案的內容並沒有讓社會看到政府在這方面的魄力,令人相當失望。

舉個例:政府繼續強調「搶人才」,但卻未有調撥資源推動殘疾者公開就業,善用這批一直被忽略的人力資源。預算案裏僅觸及涵蓋庇護工場及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的優化職業康復服務試驗計劃,並將之恒常化;但對於希望公開就業之殘疾者的需要,包括輔助就業服務,及進一步協助他們提升就業能力、發揮所長的「職涯教練」服務,卻是隻字不提。難道讓殘疾者公開就業,並非當局核心的職業復康政策目標?若如此,對當局的不解和不滿,着實非常合理。

顯然忽略弱勢群體需要

政府對弱勢群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需要,顯然有所忽略。當預算案提出大力投資創新科技、人工智能,把香港打造為智慧城市之時,針對弱勢群體的數碼素養,及為殘疾者建設無障礙數碼環境,似乎被排除於創科投資之外。難道這就是政府的數碼政策取態?難道當局真的無視弱勢群體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被落後」?科技進步不該是令弱勢群體向上流動、改善生活的契機嗎?

最後,雖然當局在預算案提出靈活調撥各項基金餘款的舉措,但為何當局對殘疾群體倡議已久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置若罔聞?預算案提出多項向創新科技及支援企業的基金注資,為何偏偏不考慮調撥些許款項,成立本會早前提出的「無障礙環境基金」?未能受惠於當局的新思維,着實令人感氣餒。

今天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增加資源,而是更靈活的資源調配。在減赤大框架下,政府其實仍有相當的操作空間。要疏解今年預算案引起的不解與不滿,只需要在運作細節作出安排即可。筆者還望陳茂波司長與一眾管治團隊成員,能夠充分聆聽社會反響,用心思考還可以如何理順資源運用,回應社會各界的合理訴求。

作者是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俊恒]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