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艾想

艾想:2元乘車優惠——請重新對焦

【明報文章】政府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之後,限制長者2元乘車優惠的計劃,果然引起了許多議論。孫玉菡局長解釋推出新制需要18個月,因為遍佈全港的1.7萬部八達通機器需要改動和測試,又惹來一些批評速度太慢的評論。

針對目前2元乘車優惠計劃的改動,我有兩大建議:(1)放棄長者2元乘車優惠次數設限,以及超過10元車資就付兩折價錢的計劃,以免因小失大;(2)聚焦於少數「長車短搭」問題明顯的巴士路線,在幾百輛巴士裏迅速裝配上下車都拍卡的分段收費系統,徹底解決問題。

「2元兩折」 可節省多少開支?

為了證明有人「濫用」乘車優惠,政府公布了去年8月底至11月底的數字,全港竟然只有360人每月乘車次數超出新計劃的240程上限。為了避免這360個市民「合法下過度使用」乘車優惠,新計劃將限制乘車優惠的使用上限,以及車程超過10元時就改為兩折優惠。這樣最終能夠省下多少預算的開支呢?

根據政府資料,長者中有人最多平均每天搭14.2程(65歲或以上)到20程(60至64歲);殘疾人士中則有人平均每天搭25程。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常識——其實沒什麼人是無目的地成天搭車去「濫用」優惠的。假設上述360名「超頻乘客」平均每天搭20程,就等於是一個月600程,超出了目前預設的240程上限。那麼這超出車程上限(600程-240程=360程)的政府補助(假設每程平均補助20元),就是360程×20元×360人,一個月可以節省259萬元開支,一年下來則是3110多萬元。

3000多萬元是個什麼規模呢?看看最新預算案的計劃削減項目,我們還看不到任何一項是只能夠達成削減超細規模的3000萬元級別。哪怕以今年度(2024/25)預估的60億元乘車優惠預算來看,這3110萬元也只是0.5%而已;更別提它對政府近千億元的赤字,等於是個幾乎看不見的小零頭。

偏偏糾結在這個問題上,整個香港社會已經花上大量政治資本、賠上對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質疑,惹得多數長者不滿與焦慮,還因為公務員沒有同步減薪而揹上「劫貧濟富」的罵名。整體考量下來,這個計劃的有形無形成本,遠遠超過了可期待的成果,是應該認真檢討這個政策形成的過程及其內容了。

藉分段收費 解決「長車短搭」

另外,「長車短搭」是大家公認的一個真實問題,遲早需要解決。哪怕巴士公司已經表示這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因為它們在「長車短搭」狀况下是最獲利的一方(所有「短搭」車程還是能夠得到政府的全程補貼),這樣的超額補助還是明顯不公平的。

分段收費是目前比較有共識的、一個能夠徹底解決此問題的方案。如果我們挑出最可能發生「長車短搭」問題的路線,譬如拿全程車資超過20元的巴士路線來認真審視,會發現在這部分的巴士上實施分段收費,可行性是非常高。

以2016年數字為例,本港幾家專營巴士公司共有5916輛巴士,經營約580條巴士路線,平均每條線10.2輛巴士。我花了幾個小時仔細查證找出全程車資超過20元的路線,只有92條(其中不包括到機場或馬場的原本就無2元優惠車資的路線)。考慮到約77%專營巴士路線已經設有分段收費,可能毋須新設備,就算每條路線平均有10輛巴士,也可能只需要改動不過區區三五百輛巴士的八達通設備——這只是孫玉菡局長說的遍佈全港1.7萬部八達通機器的2%至3%而已。

相信如果政府放棄對長者乘車次數的限制,就可以避免需要改動全部1.7萬八達通機器,然後能夠集中精力,只在全程車資超過20元的巴士上改動幾百個八達通設備。如此,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以分段收費方式徹底解決「長車短搭」問題了。

重新聚焦於公平問題

回到長者乘車優惠的「過度優惠」是否公平之問題上。一個普遍被批評的情况是,長者付的車費如果一直是2元,那麼在車程較長、車資較高的狀况時,政府給交通工具公司的補助比例就顯得太高了,因此才有「超過10元車資時長者應該付兩折車資」之計劃。

但是,倘若政府能夠迅速如上所述解決「長車短搭」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重新聚焦在公平性的議題上來進一步討論——在不再有「長車短搭」的情况下,長者或殘障人士也不再因為「明知『長車短搭』會導致政府過度補助給巴士公司」而揹上任何道義的譴責。那麼,他們將來所以需要付高於2元車資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一開始就計算錯了,沒有考慮到車資高低不同狀况時,該如何讓交通營運商和優惠計劃的乘客分擔車資,所以現在就只好在他們的2元優惠車資上打算盤。

換言之,把政府計算欠周詳的錯誤成本,100%加在完全無錯的長者和殘障人士身上,是真的符合公共政策之原則嗎?在新一輪的盤算中,保護幾家大型交通企業集團的收入近乎完全不變,而令人口結構中最無助之長者和殘障人士的負擔增加,好讓政府的預算赤字減少,而毋須直面解決政府支出裏的大型結構失調問題,這是公平而負責的領導方針嗎?如果真的要改革,也應該邀請交通營運商一起承擔財政負擔,才能夠體現公共政策裏最基本的公平性。

拿走基層民眾福利

感受易被無限放大

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各個階層的市民都應該有共濟時艱的準備。不過,哪怕是拿走少少福利,對於在「金字塔底端」的民眾而言,他們的感受對比於他們能夠動用的微薄收入,是容易被無限放大。公務員屬於中高收入階層,其收入卻受到保障;大型交通企業集團更是完全袖手旁觀,不免讓人懷疑「同舟共濟」只是用在拿揑「軟柿子」時的藉口而已。結果造成不必要的社會階層對立撕裂——主其事者,能不慎乎!

作者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前創新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艾想]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