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邱勇

邱勇:科技洪流下的物業管理專業

【明報文章】新冠疫情令市民對物業管理服務的期望有所提升,同時也帶動業界更廣泛應用科技。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AI)技術大爆發,不同行業都紛紛加入「數字轉型」行列。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預告香港房屋委員會將於10個屋邨試行「智慧屋邨管理」;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上星期三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裏繼續着墨,於預算案中預留資源研發「中央物業管理平台」,計劃於今年內推出,並加大力度應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或IoT)感測器及機械人等科技,推進物管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管理效率。

筆者十分歡迎政府落實試行智慧屋邨管理,推動公營房屋管理數字化。物業管理數字化轉型,可以結合傳統的物業管理模式與現代數字技術,令物業管理行業朝專業化發展。資訊科技、數字技術等的應用,能夠實現遙距管理,令物業管理更高效、更智能、更便捷。加快物業管理數字化步伐,不僅呼應香港「智慧城市」發展藍圖,更為解決舊樓管理困局提供新思路。然而,科技應用能否真正落地,仍需要突破硬件限制和人才缺口等瓶頸。

智慧屋邨管理 機遇與挑戰並存

智慧屋邨管理的核心,在於「數據驅動決策」。透過安裝智能感測器、流動鏡頭、機械人及無人機,物管公司可實時監測高空擲物、渠管滲漏、違例泊車等問題,從而可以適時跟進。如再配合AI的應用,則能夠更有效率地分析​個案,並提出不同或最佳的解決方案。

此外,「全自動化」亦是智慧屋邨管理中的重要一環。以智能巡邏機械人為例,最新式的機械人搭載自主導航系統,可實現毋須人工干預的全自動運作,並配備智能充電管理功能,在電量不足時自行返回充電站補能。機械人配備360度全景高解析度攝像頭,結合動態環境建模技術,徹底消除監控盲區。管理人員可通過後台系統預設或自訂巡邏路徑,機械人更整合先進的AI影像分析模組,可即時辨識異常行為(例如非法入侵或物品遺留)或特定對象(如黑名單人員),並通過5G網絡,同步傳輸高畫質影像及定位數據至中央控制平台。此設計支援全天候運作,相較傳統的人力巡邏模式,可減少人力成本,同時將事件反應時間壓縮。

然而,技術落地並非一帆風順。本港許多舊式屋邨的線路系統老化,需重新鋪設光纖網絡,方能夠接入高效的智能設備。但挖地工程涉及高昂成本和業主或居民的協調,往往令智慧升級計劃擱淺。

智慧管理 提升「聯廈聯管」效果

沒有網絡基建,智慧化物業管理恐淪為「紙上談兵」。事實上,這個問題亦關係到「聯廈聯管」的成效。

本港舊樓重建追不上樓宇老化的步伐,根據政府數據估算,至2046年,全港將有2萬多幢樓齡超過50年的樓宇。在現存的舊樓當中,有不少是「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沒有管理公司的大廈)。

針對這些三無大廈,市區重建局與香港房屋經理學會合作推出「聯廈聯管」試驗計劃,以九龍城南角道為試點,協調單幢舊樓共同聘請物管公司,攤分管理成本。這種管理模式有助避免一幢大廈住戶數目過少,難以負擔聘請管理公司費用之問題。該計劃會以「點心紙」方式,讓參與大廈勾選服務內容及類型,業主可按需要去選擇保安、清潔或維修等項目。

然而,有關計劃之成敗關鍵在於業主的參與意願。要增加誘因,通過科技應用來節省管理成本、進一步壓低費用,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案。參與聯廈聯管的管理公司,如能夠在其管理的大廈安裝和配置通訊網絡、閉路電視、大閘門鎖遠程開關、對講機系統等硬件設備,使屋宇設施可連結至雲端平台,就可以方便遠程監控,減省管理員長駐大廈的需要,令樓宇管理更具經濟效益。

不過在舊區內,光纖網絡「上樓」並非理所當然,尤其是不少唐樓或單幢大廈,即使它們所在街道已鋪設光纖網絡,惟網絡服務供應商或因各種原因,例如利潤微薄,或大廈業權分散,缺乏單一代表跟供應商商討「拉線」的費用和施工方式,而未有把光纖網絡鋪上樓。可惜的是,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多年來卻以「尊重私人企業商業決定」為理由,無意協調,光纖未能上樓的情况仍未得到改善。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主動擔當協調角色,促成網絡供應商為舊樓鋪光纖。此外,政府或市建局可以考慮成立基金,資助舊樓鋪設光纖網絡,支持應用科技,推動聯廈聯管。

AI取代人力還是提升價值?

物管行業正面對AI技術的雙刃劍——智能客服系統可以24小時處理住戶查詢,機械人可替代巡邏及清潔工作,但從業員憂心飯碗不保。事實上,AI暫時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去處理涉及多方的工作;有時我們亦需要保留前線服務的溫度,提供人性化服務。例如,本港居住環境密集,物管從業員在日常工作裏經常遇到鄰里之間出現形形色色的紛爭;AI或可以協助判斷誰對誰錯,但未必能夠充當和事老,平息紛爭。要調解鄰里糾紛,除了要共同謀求雙方都接受的方案,有時還得為糾紛雙方構建「下台階」。筆者深信人類應該比AI更勝任這類工作。

當然,物管從業員能否妥善調解鄰里糾紛,在於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更得「方圓有道」。不過,AI亦可以輔助從業員分析個案、找出分歧點,以及提供解決問題的選項,使調解、斡旋工作可更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 AI應用所衍生的隱私爭議,也值得關注。例如智慧鏡頭全天候監控公共空間,雖有助防止罪案,或監察住戶的不當行為(如高空擲物),卻可能侵犯住戶私隱。香港政府或專業團體應參考歐洲《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或GDPR)或其他規則,盡快訂立智慧屋邨數據使用指引,明確影像資料的存取權限及保存期限,平衡安全與權利。

堵塞人才缺口 吸引新血加入

筆者認為,要推進物管行業數字轉型,政府及業界需投放資源,提高物管從業員的數位素養,甚至AI素養。政府可以考慮資助院校開辦理論和實戰並重的「智慧物業管理」課程。從業員在發展軟技能的同時,還應擁抱科技,更主動積極接受培訓,成為「科技協調員」,專責操作智能系統及分析數據。

事實上,行業老人化會阻礙數字轉型。故此,吸引更多「千禧世代」入行,是物管行業當務之急。政府現時就若干的專業範疇,在不同政府部門開設見習生職位(如見習建築師、見習測量師、見習工程師等),既培訓專業人才,也吸引年輕新血加入,保持行業的活力。這個做法,可以推廣至物管專業。

科技為表 人文為本

智慧屋邨管理絕非單純的技術升級,更是社區治理模式的革新。政府需避免陷入「為科技而科技」的迷思,真正以居民需求為核心。例如,遠程管理系統及數字化服務,雖能夠節省成本,但個別群組(如獨居長者)可能因不擅手機操作而遭邊緣化。唯有科技應用與人文關懷並行,方能夠實現物管行業「與時並進」的初衷。筆者寄望政府將來制訂有關智慧屋邨或物業管理的計劃時,引入社會影響評估機制,確保數字轉型不致加劇社區分化。

作者是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邱勇]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