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之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在全球範圍開啟「關稅戰」。世界各規模經濟體均將承受新的不確定性壓力,中國亦不例外。筆者以為,針對關稅問題,中美博弈的本質是兩國對各自經濟問題的解決。
中美是世界經濟規模前兩位的兩大經濟體。在21世紀第三個10年的前期,各自的國民經濟都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國遇到的經濟問題,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增長、就業、價格、財政、債務、貨幣和資產等方面。美國聯邦財政入不敷出,以債務彌補赤字,債務持續膨脹,聯邦政府經常在關門的邊緣;經濟系統中累積了大量貨幣,穩定幣值和債務的優良資產缺乏。
產業結構方面,美國工業化完成之後,服務業的比例愈來愈高,製造業空心化問題特別突出。雖然2018年以來採取了一些使其回歸的措施,但因勞動力成本過高、國內需求規模相對還是較小,其服務業比例仍然很高,製造業回歸的結果不是十分理想。
科技創新方面,20世紀之交的後10年和21世紀的前20年之中,美國半導體、信息應用、算法模型和無人技術等方面,得到高速發展;但在21世紀第三個10年的前期,也受到疫情衝擊,以及美國應用場景規模相對較小的限制,還有科技脫鈎斷鏈對其市場需求的影響。最近,美國還陷入裁員和市場規模小而分攤成本不易的境地。
特朗普今年重任總統後,於2月4日起又對華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緊接着自3月12日起,又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雖然,因上次對鋼鐵產品徵收高關稅後,中國向美國出口鋼鐵之比率下降到2024年中國總鋼鐵出口的0.9%,僅100萬噸左右,但中國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鋼和鋁,許多是中間產品,一些最終鋼鋁製品向美國出口。因而,普遍加徵鋼鋁關稅,對中國經濟也影響較大。
眼下,美國可能解決其國內經濟問題的思路核心是:通過獲得更多收入,以錢來解決諸多矛盾;利用加徵關稅或差別關稅來進一步影響中國經濟。從美國利用對於從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政策看,其也想藉此解決美國自身經濟問題。
大變局與中國轉向內需發展模式
在這次中美經濟博弈裏,中國需要看清3點:
一是全球由「生產為王」進入到「需求為王」的時代。
二是進行關稅之爭很重要,但若只着眼於關稅博弈本身,又改變不了加稅,中國將面臨更嚴重通縮。並且,如果以其他方面妥協的方式,要看到的是政治和經濟代價多大及收益如何,而且能不能一勞永逸地解除美國不斷提出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美國對華加徵關稅,意味着美國將會通脹;而轉移給中國的是,因外部需求收縮會發生更嚴重的生產過剩和國民經濟流動性不足。
三是美國生產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對中國生產和行政效率的衝擊,與中國比併綜合經濟實力。
中國與美國貨物貿易「出超」部分的金額,約合2.57萬億人民幣。美國關稅措施的意圖,就是要平衡掉中國的這部分貿易順差。如果中國不能平衡,或將造成更加嚴重的通縮。如果能夠平衡,也就化解了美國的進棋。
化解的棋步有兩個選項。一是擴大全球其他貿易市場來平衡,雖然有用,惟這一步棋總體上可能走不通,因為一些國家的政府和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沒有支付能力;另一些發達國家,或政府財政和居民收入水平尚可的新興國家,想借鑑曾以出口導向取得發展的中國成功經驗,將自己的產品更多地賣給美國和中國。二是從戰略性的博弈佈局看,從根本上扭轉局面的一招,可能還是將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內需替代的發展模式。
中美經濟貿易博弈的爆發,從全盤棋局看,中國經濟發展及其戰略性的應對,已經到了需要由出口導向發展模式,向內需替代發展模式的轉型。
中國對美出口經濟博弈的戰術選擇
針對美國對華進出口貿易的戰術博弈,應充分發揮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獨特優勢,從以下3個方面着力:
一是進行關稅對等和「妥協博弈」。關稅對等還是妥協,關稅博弈棋步和輕重也可有不同選擇,例如對大權重從美進口和未來有增長走勢的貨物,加徵對等稅率的稅收;徵稅對象為農業產品、製成品和油氣產品;或者實行關稅稅率的妥協。中方也加徵關稅,但稅率不同程度地低於美國對華稅率水平;或者不加關稅,保持進口規模,防止順差擴大或者逆勢縮小順差;或是對貨物差別徵稅;或對美政治經濟影響大的產品對等加徵,如農產品;對美國影響小和對中國有利的產品不加徵進口關稅等等。
二是增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進口。例如從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地區和國家,增加農產品進口;從歐洲、日本、韓國、加、澳和中國台灣地區進口製成品,包括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等高技術產品;從中東、俄羅斯、加、澳、委內瑞拉和北非增加油氣進口,以替代從美國進口的這些產品;或者調減從這些地區和國家農產品、油氣和製成品的進口,增加對美進口,縮小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中國目前從美進口的比例很低,如果美國擴大油氣生產,中國有調減其他地區進口而增加美國油氣進口的空間。當然,中國也要比較考慮從其他國家進口產品的價格和運輸等費用水平。
三是國內自主替代,與維持和擴大進口。如對於從美進口農產品和油氣產品等大宗貨物產品及尋找其替代之間博弈,一是維持擴大進口選項,換取美國停止提高或者降低從中國進口物品的稅率;二是自主擴大農產品生產和新能源替代,以減少農產品、製成品和油氣的進口。
兩敗俱傷還是合作競爭?
非合作博弈,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嚴重的通貨膨脹、企業生產規模減小帶來的崗位空缺減少、宏觀經濟增長受損等負面作用,將在美國逐漸顯現。非合作性的競爭,也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10%的關稅額度,預計會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40%,進而對中國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速造成0.3至0.4個百分點的拖累。
中美合則兩利,兩國間應當合作競爭、共同發展。中美兩國經濟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通過合作,雙方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與發展。中美之間的競爭也難以避免,但這種競爭應當是基於公平規則的良性競爭。雙方若能夠通過有效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不止中美,全球產業效率均將受益。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