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森

林森:打造屬於香港的文化標誌

【明報文章】近月本港的節日慶祝活動充滿大熊貓元素。首先是去年9月中央贈予香港兩隻大熊貓「安安」和「可可」,同年12月初在海洋公園與公眾見面。同時,共有8款不同造型的大熊貓雕塑在「PANDA GO!香港遊」展覽登場,總計2500隻,在星光大道、昂坪360、海洋公園、中山公園展出,吸引眾多市民和內地遊客「打卡」。而去年8月居港熊貓「盈盈」和「樂樂」誕下「孖寶龍鳳胎」,又於本月16日滿半歲時與市民見面,將本港「熊貓熱」推向高潮,特首也表示會為龍鳳胎大熊貓BB舉辦命名活動。

面對今次國寶帶來持續升溫的熱潮,有議員提倡本港應發展「熊貓經濟」。坊間亦有聲音希望本港打造大熊貓新IP(版權作品),讓大熊貓成為香港「文化大使」。

筆者認為,大熊貓深受市民喜愛,而本港現有6隻大熊貓,是前所未有、可喜可賀之事,香港確應抓住時機,舉辦跟6隻居港大熊貓相關的文化活動,推動本港經濟,吸引海內外遊客,亦讓市民通過了解大熊貓而增進對中國歷史、國情、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軟實力的認識,「PANDA GO!」就是成功例子。

聯同熊貓熱潮 推廣東方之珠

大熊貓作為國寶,已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文化標誌,該符號如此深入人心,有如鷹之於美國、棕熊之於俄羅斯、袋鼠之於澳洲。在此框架下,筆者認為香港推動「熊貓熱潮」,應視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部分;同時,香港應尋找代表本港風土人情的文化標誌,與國寶一起,向世界推廣「東方之珠」。

事實上,尋找和推廣代表香港的文化標誌(culture symbols)或象徵,一直是香港民眾、政界和藝術界高度關注的事項。近年本港文化盛事不斷,故宮館、戲曲中心先後建成,Art Basel成為亞洲人氣最高的藝術展覽之一,香港本土藝術家亦努力拓展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世界影響力。

筆者最近跟香港青年畫家馮家暉先生聊起這個話題。馮先生在港土生土長,畢業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專攻現代油畫。他認為,文化標誌之於一個地區或群體而言非常重要——它是一個獨特文化載體,把群體的精神內涵和集體記憶抽象表達出來,並透過具象的視覺呈現,因此有效地記錄一個特定時代的人群對一種文化的記憶和整合印象。他表示香港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文化;雖為彈丸之地,卻得益於沿海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海上貿易史,發展成中西文化交匯之處。

那麼在本港極其豐富和獨特的人文、自然、歷史、文化元素中,哪些元素最能打造為代表香港的文化IP呢?文化標誌的核心,是該區域居民對其的高度認同感。打造香港的文化IP,應從在本港有高度民眾認同感的物件中遴選。筆者對此有自己的Top 5榜單。

倒數第五位是紫荊花。紫荊花作為特區區旗和區徽的主要元素,已成為代表香港的文化標誌之一。但其在國際上的認知度不夠,需要政府進一步宣傳。

第四位獅子山。獅子山之於香港,就如迎客松之於黃山,是本港極有代表性的獨特自然景觀。「獅子山精神」深入人心,代表了港人勤奮拼搏精神的象徵。

第三位香港中銀大廈。中銀大廈是本港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之一,有如帝國大廈之於紐約、哈利法塔之於迪拜、天壇之於北京、101大樓之於台北。

第二位港島電車。港島的電車有逾百年歷史,外觀精巧雅致,可以無限「換膚」,「文青feel」十足。在內地城市電車已消失多年的背景下,港島電車是港味十足的本港文化IP之一。

紅色帆船 標誌「香港精神」

第一位是維港紅色帆船「鴨靈號」。穿梭於繁華的維港兩岸的「鴨靈號」,完美象徵了香港開埠後由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市的百年歷史;紅船代表了港人乘風破浪的精神,及本港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傳承。此外,紅船在維港已成為海內外遊客「打卡」熱點,廣受認知。該船造型簡潔獨特,具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易於藝術表現,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紅船被香港旅發局選為其標誌,體現了當局的獨特眼光。筆者認為紅船的意義不局限於代表旅發局和推廣本港旅遊,也已經在國際舞台上將「香港精神」標誌化、形象化,是香港文化IP的不二之選。

作者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中國及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森]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