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

孫興杰:特朗普之衝擊 與晦暗不明的俄烏戰爭停火前景

【明報文章】俄烏戰爭3周年之際,局勢風雲變幻,似乎無人關注戰場態勢了,而專注於美歐俄烏之間的外交互動。進而言之,關注「二進宮」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口水仗」。他曾聲言可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但目前的態勢是,烏克蘭戰場的戰火沒有熄滅,大西洋兩岸的「口水戰」卻愈演愈烈。弔詭的是,3年前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今天的特朗普,共同推動了歐洲戰略自主進程。在美俄兩國壓力下,歐盟不得不走上防務自主和重新武裝的道路。至於俄烏戰爭如何結束、戰後秩序的前景如何,這些問題並未因特朗普而變得明朗。

俄烏戰火未熄 美歐口水戰愈演愈烈

當前俄烏雙方都未釋放出要停火的信息:在基輔,烏國總統澤連斯基與歐洲多國領導人舉行會議,歐洲國家表達了堅定支持烏國的決心;而俄羅斯副外長則表示,美國為實現停火所做的努力,對莫斯科來說是「不可接受」。俄國有信心承認,美國希望盡快停火;但俄方要求解決「特別軍事行動」的深層次原因,包括北約無節制擴展等。換言之,俄國現在又回到了3年前的目標。這表明特朗普上任一個多月來的言行,並未改變俄烏戰爭態勢。不要說和平,現在跟停火也有相當的距離。

特朗普上任後針對俄烏戰爭的說辭,震動了大西洋兩岸,更不用說美國對歐洲和烏克蘭的「越頂外交」——美俄首腦通話、談判團隊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會晤,以及特朗普對澤連斯基一系列人身攻擊,造成烏克蘭只能簽訂城下之盟的態勢。特朗普心心念念的是,從烏國取得巨額美元礦產的收入。這不僅符合特朗普的商人思維,更符合地產商的習慣,而烏方似乎不得不配合特朗普玩這場「礦產換安全」的遊戲,令美國退化回一個原材料殖民主義國家的境地。

姑且不說,烏方是否願意出讓自己的礦產資源,即便屈從於特朗普,烏國礦產也是燙手山芋,且不論有相當的資源是在俄佔領區。俄烏戰爭的複雜,遠遠超出地產商特朗普的「交易」思維範疇。不過,特朗普震驚四座的言辭似乎無嚇退澤連斯基,反而使美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戰爭基本因素無變

觀察俄烏戰爭態勢,一些基本因素並無發生變化。首先,俄烏之間的交戰不斷。愈是臨近停火,雙方愈可能加強攻勢,為後來的談判積累籌碼。換言之,在戰場上拿不到的利益,在談判桌上也難以變現。

其次,俄烏雙方的目標和立場並未因特朗普而發生逆轉。烏國還是要領土完整、安全保障;而俄方的目標雖不斷調整,基本上還是要將佔領的領土合法化,「特別軍事行動」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目標也時常浮現。

最後,歐洲對烏國的支持及對俄制裁沒有變。特朗普衝擊之下,歐洲在震驚之餘,加速了防務自主和重新武裝。尤其是德國,勝出選舉的基民盟領導人表達了比朔爾茨總理更鮮明的立場,甚至提出要構建不依賴美國的歐洲核威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表示,美俄外交談判是為了測試俄方的和平意願。言下之意,若俄國不按照特朗普的思路停火,美國將加碼制裁,或採取其他極限施壓措施。

大西洋共同體內部裂痕變鴻溝

俄烏戰爭3年來的態勢表明,這是一場歐洲國際體系內的戰爭,雖有全球影響,但並不是全球性的衝突。對歐洲來說,俄烏戰爭是過去幾百年來歐洲戰爭的延續。中東歐地區長期以來就是四戰之地,大國博弈不斷。直到二戰後,這一地區才開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在地緣政治破碎地帶上建國,必然伴隨着矛盾、衝突,甚至血腥戰爭。二戰後,歐洲在冷戰下享受了長期和平的紅利,歐盟在北約保護下成為經濟社會共同體;而俄烏戰爭令歐洲不得不重新武裝,建立獨立防務。

可以說,地緣政治邏輯復燃,俄烏戰爭令歐洲重回歷史。就此而言,特朗普的言行對歐洲無異於當頭棒喝。大西洋共同體內部的裂痕,已經是鴻溝,不信任的種子已經埋下。

3年戰爭,對人、國家和區域秩序都是巨大考驗。澤連斯基一直佔據媒體焦點。戰爭爆發之初,澤連斯基並不被看好,甚至美國政府能夠幫他的,不過是向他提供逃離基輔的飛機。3年過去了,澤連斯基已然成為歐洲的政治領袖:一方面,他身段柔軟但目標堅定地擋住普京的軍隊;另一方面,他是唯一敢於公開批評特朗普的歐洲領導人。特朗普要求澤連斯基下台,而澤連斯基公開表示,倘能夠讓烏克蘭加入北約,自己可以辭職。在與特朗普的交鋒中,澤連斯基雖有妥協,惟在核心利益上並無讓步,反倒是贏得歐洲人的同情與理解。

從冷戰陣營對抗 走向美歐俄三角外交

學者Charles Tilly認為,戰爭製造了歐洲國家。對烏克蘭來說,這個在蘇聯解體後建立的國家看上去沒有經歷過戰火,但也沒有獲得完全承認。比如,普京並不認為烏克蘭是一個獨立國家。因此,從烏克蘭國家構建來說,這場戰爭無疑是一場立國之戰。當然,在大國夾縫之中,中小國家的選擇有限,烏國可以尋找一條左右逢源的道路。惟當領土和主權受到威脅時,似乎也只有投降或反抗兩條道路。同時,對俄國而言,俄烏戰爭也是一次國家邊界的鍛造。至於未來俄烏國界如何劃分,取決於戰爭進程和結果。

從「歐洲-大西洋國際體系」角度來看,俄烏戰爭可能會結束「長冷戰」,即從冷戰時代的陣營對抗,走向美歐俄三角外交。但這意味着美國與歐洲關係的鬆弛甚至斷裂。英法等國領導人飛往華盛頓,試圖勸特朗普改弦易轍,也着實是懾於特朗普喜怒無常的行事風格。特朗普迷戀自己的外交能力,惟他在第一任期發起的美朝首腦外交並未達到預期目標,而俄烏戰爭背後的地緣政治複雜性,並不低於朝鮮半島。從長時段來看,美國在二戰期間形成的兩洋戰略框架,似乎很難被特朗普打破。更重要的是,普京對特朗普有幾分信任,也不可知。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