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方可成

方可成:媒體和總統,誰有權為地點命名?

【明報文章】最近一個月,剛剛開啟第二任期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做了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動作。其中,他與世界最大通訊社——美聯社(AP)之間的衝突,尤能突顯總統與媒體之間的權力之爭。

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職後不久就簽發了許多行政令。其中,第14172號行政令要求將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的名字更改為「美國灣」(Gulf of America)。4天後,美國內政部宣布這一命名的更改正式生效。

從一個單詞開始的矛盾升級

世界各國的製圖師和政府使用「墨西哥灣」這個名字,已有400多年歷史。如今突然被改掉,這是特朗普「騷肌肉」的惡搞,也是他擺出姿態回應自己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選民。為了給自己加戲,特朗普還在2月9日特意乘坐空軍一號飛過「美國灣」,並在飛機上簽署行政令,宣布那一天為「第一個美國灣日」。

對於這一行政令,科技公司頗為順從。谷歌、蘋果等都更改了美國用戶在地圖上看到的海灣名稱,將其顯示為「美國灣」。身處墨西哥的用戶會繼續看到「墨西哥灣」的名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兩個名字同時存在。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聽行政令行事。1月23日美聯社就宣布:會繼續使用「墨西哥灣」的名稱。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那片水域周圍有多個國家,水域本身也包括公海,而特朗普的行政令只在美國國內有效,墨西哥及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都並不認可這一更改命名;考慮到美聯社是一家在全球報道和傳播新聞的媒體,他們需使用一個在全球受眾中廣為認可、易於辨認的名字。

應該說,這樣的理由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事實上,同樣在第14172號行政令中,特朗普總統還要求將位於阿拉斯加州的北美最高山峰——德納里山(Denali),改名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美聯社表示,會在報道中採用這一更改,因為該地區完全位於美國境內,因此特朗普的行政令擁有權威、不受爭議。

然而,美聯社始終還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美國媒體。特朗普認為既然是美國媒體,就得聽美國總統的話。因此對於拒絕使用「美國灣」名稱的美聯社,特朗普決定對其施加懲罰:拒讓美聯社記者進入白宮總統辦公室、總統專機空軍一號,取消美聯社記者參加白宮活動的權限。

作為回應,美聯社將特朗普政府的3名官員告上法庭,認為他們的做法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言論自由的條款。美聯社在訴訟中說:「新聞界和美國所有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言論,而不會遭到政府的報復。」這樁訴訟的最終結果會是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媒體的團結一致

美聯社的遭遇引發美國媒體界廣泛同情,逾50家媒體聯名致信白宮,要求恢復美聯社採訪權,並確保今後各家媒體參加白宮活動的機會不會受到所發表內容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參與簽名的媒體甚至包括Fox News和Newsmax——這是兩家一貫支持特朗普的右翼媒體。

媒體的團結不僅超越了意識形態,也超越了國界。2月24日,特朗普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晤後舉行聯合記者會;法國記者決定,聯合推舉一名駐巴黎的美聯社記者提第一個問題,以示他們對美聯社的支持。

若我們看媒體對第14172號行政令的反應,也可以發現:許多媒體都像美聯社一樣,選擇繼續使用「墨西哥灣」這個名字。比如《紐約時報》聲明說,在處理有爭議的地名時,他們會考慮很多因素;在新聞報道中,該報會反映固定的通用稱呼。就這一片引發命名爭議的海灣而言,它是一個國際水域,幾百年來一直被稱為「墨西哥灣」,所以該報會遵循常見用法,並在需要時提及「美國灣」這個名字,以方便讀者理解。類似的,《華盛頓郵報》也表示,在大多數情况下都將繼續使用「墨西哥灣」的名字,因為這片水域並不是只屬於美國的單獨管轄範圍內;而「美國灣」這個名字,可能會令全世界很多讀者感到困惑。路透社、彭博社、《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等媒體,也都做出類似決定。

在主流媒體中,做法稍微有些不同的是《今日美國》。該報會在報道中同時使用兩個名字,比如:「對於生活在美國灣(更常見的稱呼是墨西哥灣)附近的居民來說,經歷下雪的天氣並不是一件常見事情。」

為何針對美聯社

既然這麼多家媒體都繼續用「墨西哥灣」的名字,為何特朗普政府的懲罰單單針對美聯社?

這就要提到美聯社的「帶頭大哥」地位了。成立於1846年的美聯社,是一家由多個媒體共同組建的合作型、非營利通訊社。它在全球94個國家設有一共235個記者站,為全球媒體提供稿件。

美聯社的影響力不僅在於歷史和規模,還在於它極具影響力的指南——《美聯社格式手冊》(AP Stylebook)。在這本手冊裏,你可以找到關於語法、標點符號、報道原則、大寫、縮寫、拼寫、數字等方面的規範。它們對記者的日常寫作,給出了具體指引。

《美聯社格式手冊》不僅僅是美聯社內部的記者寫作指南,它還被業界很多同行借鑑和使用,也成為不少新聞課堂的工具書。可以說,手冊裏的建議就是英文新聞在語言上的黃金標準。美聯社決定採用什麼名字,對整個媒體界都有近乎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媒體Axios爆料說,其實這次特朗普針對美聯社有一個更深層原因,那就是他和他的一些盟友對於《美聯社格式手冊》的內容感到不滿。比如該手冊建議,「Black」在指代黑人時應該大寫,但「white」在指代白人時不應大寫,這是因為黑人具有強烈的歷史和文化共性,包括僅因膚色而遭受歧視的共同經歷,而白人通常沒有相同的歷史和文化,也沒有因為膚色而受到歧視的經歷。同時,不少白人至上主義者通過大寫「White」來聲張種族歧視的言論,這也是美聯社選擇不使用這種拼寫方式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手冊中提出不要使用「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這樣的說法,因為「非法」的只能夠是行為,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非法的。手冊建議,可以使用「非法進入一個國家」、「缺乏合法身分的移民」等說法。

這些關於種族、性別、移民等議題的語言使用建議,因為與保守派的想法不脗合,因此成為一部分人的眼中釘。特朗普政府針對美聯社的懲罰,其實並不僅僅關乎「墨西哥灣」這個名字,更是基於長期以來對《美聯社格式手冊》的不滿而產生。

其實在美國主流媒體中,美聯社是最不具備明顯意識形態偏向的。這是因為,作為世界最大通訊社,美聯社的稿件要提供給全球各地、各種類型的媒體使用。如果有鮮明的傾向性,那麼很多媒體就不會使用美聯社的稿件。

普遍被視為最中立的美聯社,此次卻遭到最直接的懲罰,這背後顯然是一種權力之爭。究竟誰有為地理位置命名的權力?當然是總統有。但是,媒體也有在自己報道中選擇語言的權利。美國的媒體之所以會團結起來支持美聯社,也是因為它們都不希望失去這種選擇權。

《衛報》專欄作家Margaret Sullivan評論此事時,做了一個假設:倘特朗普有一天宣布,烏克蘭不再是「烏克蘭」,而是改名為「俄羅斯」,這時新聞機構會禮貌地接受歷史的改寫嗎?他們會為了不被踢出白宮而同意這種更改嗎?

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假設,但它觸及的是此次美聯社風波的本質——行政權力希望侵蝕媒體自主,而新聞界則希望撐住空間,保留對語言的自主選擇權。

作者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方可成]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