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財政司長陳茂波昨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近年政府財赤幅度驚人,公眾都關注當局如何做好開源節流措施。對於預算案的建議,我完全無法感受到政府財政壓力的迫切性。開源措施難突然大增,可以理解,惟節流力度卻也只是小修小補。
惹「債冚債」憂慮
開源上,最主要收入來源是發債。政府將在未來5年每年發債千多億,亦即5年後政府債務可能提高至萬億水平。我同意發債可以是政府的選項,但政府宣傳也說「借錢梗要還」,而且要付利息。究竟未來幾年隨着發債而增加的利息開支有多少、是否維持健康水平等,卻也必要向市民清楚交代。預算案指發債的56%(即每年約800億至1000億元)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已令人有「債冚債」的擔憂。
本港市民一向務實理性,面對政府巨額財赤,已沒有人再如過去幾年般要求政府大幅「派糖」、派錢、派消費券等。即使可享受的福利減少或公共服務開支增加,因而受到一些影響,很多市民也願意理解。但當預算案的建議中,政府官員只是凍薪而非減薪,市民也就自然會覺得,為何他們原本享受的不也同樣「凍結」,而是要減少。
我三番四次提出「政府減人哋唔減自己」的擔憂,指出如此的話會對市民造成負面觀感,今不幸言中。若政府希望市民「共渡時艱」,則官員也應身先士卒,承受相同甚至更大的影響,方有說服力。
公務員減薪對私人市場的影響,需要顧及,但不應視為不能觸碰。公務員減薪早有先例,現在削減政府開支的迫切性也比2003年更高。公務員薪酬調整除了加薪,還有「跳point」,凍薪也不代表公務員薪金不增加。「影響私人市場」論點如果成立,經濟好要加,經濟差卻更不能減,即是公務員人工永遠只加不減。這顯然是不合常理和懶於思考的藉口。
預算案提出本屆政府削減1萬個公務員職位。但現時公務員編制逾19萬人,在職公務員則有17萬多,削減1萬個職位並無精簡架構人手。我們認為,公務員架構和編制早應從根本檢討及「瘦身」,配合社會需要和科技發展,而非減少1萬個本已空缺的職位來「止咳」。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約20%,公務員人數卻僅約香港一半。難道香港公務員人數真的沒有再壓縮的空間?
香港政府部門按年削減的開支也只由1%增至2%,力度遠為不足。在公共開支壓縮上有否大動作,是公眾對政府是否重視現時情况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希望政府能明白理解,加大力度改善政府效率,削減當局開支。
預算案亦提出固整2元乘車優惠。我一直認為政策固然可以檢討,但這政策造福廣大市民,亦無看到有大量「濫用」,實際對政府開支的影響也不大。預算案提到要限制使用次數至每月240程的影響有限,惟10元以上車資改為兩折,則對居於較偏遠地區、出市區車費動輒三四十元的人構成很大影響。民主黨在2元乘車優惠檢討的記者會上的最具體建議是,要求政府取消對前往邊境的交通服務資助——面對嚴重財赤、本港零售飲食市道不景,還用公帑資助市民北上消費,實在說不過去。
對陸路出入境者無徵費 令人狐疑
說起本地市道,預算案對本地疲弱的消費亦無有力措施,令人失望。對本地中小企來說,聽到關於人工智能、低軌衛星等大計劃,卻聽不到如何刺激本地經濟、鼓勵市民留港消費、具體支持中小企等,相信會感到預算案搔不着癢處。長遠的經濟發展政策,當然需要提出,但切身的、迫在眼前的帶動本地經濟措施也應有所着墨。
政府建議增加機場離境稅及向陸路離境私家車開設邊境建設費,卻對陸路離境/入境的個人沒有任何收費,也令人狐疑。什麼原因令政府有此差別對待,實在應該給個說法。民主黨在預算案建議中曾提出,可向陸路入境的非香港永久居民徵收100元邊境建設費,並同時向其發放100元電子消費券,既能開拓收入,又可藉此令旅客加大在本地消費;消費券的開支除了由政府承擔,亦可洽商各大集團提供。筆者希望政府可積極考慮。
總的而言,預算案缺乏應對迫切社會現况的魄力,也沒有應對結構赤字、經濟轉型所需的大刀闊斧。政府以此應對香港經濟壓力,恐怕極為不足。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