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洪雯

洪雯:通過改革 改善長遠收支結構

【明報文章】為了盡快實現收支平衡,政府這份財政預算案做了不少工作。

在開源方面,有不少長短結合的措施,並大力振興經濟、發展創科、加大基建投資、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這些都是投資未來,屬明智之舉。所以,財政司長將經營帳目與非經營帳目分開計算,前者屬短期收支,後者的影響則比較長遠,通過投資未來帶來長遠收入,分開來計算也合理。

於節流方面,預算案比預計更謹慎,希望兼顧基層的負擔能力。在政府財赤之下,依然有小額「派糖」——除了基層的綜援等社會保障金多「半糧」,差餉、入息稅、利得稅亦有減免,照顧到中產。另外,購買4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方面的寬減 ,減省了夾心階層購買低價物業的開支,有助推動「向上換樓鏈」,也是好事。

不過,我在早前的文章指出,政府財政連續數年收支失衡,其實反映了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我非常希望我們能夠借助此次的政府財赤困境,推動深層次改革,解決長期困擾社會的重重矛盾。未來,我們需要持續推動以下幾個領域的改革。

公務員實際人數有空間再縮減

首先,大力提升行政效率。比如,我們的工務工程又貴又慢,直接原因就是行政體系效率低下。

財政司長提出提升效率,公務員編制減少1萬人。但編制本身有冗餘,減編制並未減少實際的公務員人數。財政預算案亦要求每個部門減少經常開支2%,惟事實上給每個部門的預算是按照公務員編制釐定;目前實際人數少於編制,每年減少2%開支(4個年度共減少7%),力度不算大。未來,要大力提升行政效率,改革公務員怕擔責的文化,公務員的實際人數還有進一步減少的空間。

其次,要推動房屋和福利體系的改革,在維持「托底」功能的同時,重建房屋及福利體系的「台階」功能。

房屋方面,房委會有關公屋的開支,並不在政府開支當中;而這筆開支其實包括幾乎免費的土地、公屋建築成本(用銷售居屋所得款項來補貼)、差餉地租的減免、對維修保養的補貼等。這是一筆龐大的開支,但在數字上看不到。

重建福利「台階」功能 乃急切議題

福利方面,過去5年的福利經常開支平均增長8%,今年增長9.8%,增速愈來愈大。香港社會中,處於勞動年齡、自身有條件自立,卻完全不工作而依賴公屋和社會福利的人口,不斷增多。這跟我們的房屋和福利體系只強調「托底」功能,忽略了推動市民向上走、脫離對公屋和福利的依賴息息相關。重建房屋和福利體系的「台階」功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切議題。

第三是養老體系的改革。目前,長者養老高度依賴公共福利金(高齡津貼、普通傷殘津貼、高額傷殘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廣東計劃、福建計劃)中與長者相關的內容,有關開支5年增加58%,2025/26年度的預算近600億元,未來不出10年將超過千億元。隨着本港人口結構變成「倒金字塔形」,下一代怎麼辦?我們必須尋找公共福利金之外的新的養老支柱,盡快拿出實際的解決方案。

發債需更加謹慎

第四點,政府未來會加大發債,每年達到1500億至1950億元(其中56%用來償還短期債務),政府債務與GDP(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達到12%至16.5%,用於支持基建。這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在穩健範圍內,我同意有關安排。

不過,香港政府未來發債要持續謹慎,不應將香港的債務水平直接與其他主權經濟體比較,因為香港並非主權經濟體。而在聯繫匯率下,我們沒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當局在發債時需更加謹慎,以免影響政府信用及經濟穩定。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