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尹瑞麟

尹瑞麟:如何穩健管理財赤和債務

【明報文章】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重點是,政府不再等待商界就「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提交的意向書,而宣布將以大型發債方式提速推進北都等「策略性基建工程項目」,稱「不會因公共財政狀况而受到制約」。發債數額方面,預算案料未來5年,每年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發債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元。對此,財政司長認為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水平,屬「非常穩健和可控的水平」。

但事實是否如此?相對於司長預期香港經濟將持續穩步發展,不少前財金官員和經濟學者則認為,香港以往經濟暢旺、政府稅項豐收、賣地理想等景象,未來一段頗長時間未必重現。姑勿論我們對此是否認同,惟政府在連年赤字下,大幅發債投資於前景不太清晰的基建,會否將公共財政引向連「警示指標」都闕如的「險境」?

龐大的非顯性債務

上周財政司長在網誌指政府現時債務僅約GDP的9.3%,「未來即使略為提高,亦仍遠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屬於穩健水平」。他指的僅是顯性債務,不包括例如政府每年向退休公務員支付的退休金。就這方面未來10年的「非顯性債務」支出總額,預計達5600億元(即每年平均支付560億元)。單就這項,便近乎全數抵消政府現時的財政儲備(或正確點而言,政府歷年財政積累)。

其次是政府為其自身及法定機構融資提供的擔保。如政府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部分更是100%由政府擔保),擔保額達1200多億元;亦為出口信用保險局提供違約擔保,金額為519億元。這類「或有負債」及「無撥備負債」,當中有多少有機會變成顯性負債?

去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基於收入未及預期,原先預設收益沒法抵消各項開支,這個曾多次被政府形容為可以「自負盈虧」的項目,最終還不是要建議透過出售住宅以支付營運開支?還有,政府對未來醫療保健和綜援開支的預測,主要是基於實質和名義經濟增長預測及物價變動作為假設。但這預測看來忽略了香港人口急速高齡化的結構轉變,上述開支會隨着愈來愈多高齡人士而增加的同時,稅收來源也會相應減少。

應編製「特區資產負債表」

在香港經濟缺乏發展「勢頭」之下,以步向「財政險境」來形容當前處境,絕不為過。這亦可見於資本市場對認購政府債券的負面情緒——去年原預期發行200億元基建零售債,最後只錄得不足180億元認購。

面對此嚴峻情况,在探討經濟發展方向的同時,包括對政府管治班子實施薪酬調整的「破局」舉措,是絕對需要有的選項。

同時,節流和有效運用手頭上的資產,同屬首要任務。西方國家和內地為了系統地有效識別和利用閒置資產、減少重複建設,及衡量自身財政結構是否穩健,近年皆着手編製國家資產負責表,這對香港同具重大意義。這些地方的經驗還顯示,相關工作如能配合更嚴謹的績效管理和「零基預算」,將事半功倍。

為推動創科產業發展,特區政府近年設立多所科研機構,包括先進製造業中心、微電子研發院、醫療用品製造中心等。這些政府的科研資產之間,在資源運用和研究項目上有否重複?與政府資助的數以百計大學研究和科技產業化項目,有否出現各自為政?今年預算案建議增設人工智能研發院、生命健康研發院、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及將制定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問題是,政府不是應先有「方案」才決定「設施」嗎?

另外,當啟德體育園投入運作,位於港島的香港大球場還需否保留?此外,民青局設立及管理的關愛隊,與社會福利署同為隱蔽長者提供的服務,人手有否重疊?還有,為方便監察當局基建開支,政府日後的基建項目,可否分為如興建醫院和維修危險斜坡的「民生性基礎建設項目」,與另外的「具回報效益基礎建設項目」?後者的審批和優次排序可盡量以專項方式融資,方便監察。

設「警示指標」 乃重要環節

針對財赤及債務而設的「警示指標」,是財政建設之重要環節。例如定期發布償債成本(debt servicing cost)數據,即政府就償還債權人本金和利息,及與政府其他支出作比較。又例如,可借鏡日本近年較普遍採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介的「主要預算平衡數(primary balance)」,不贅。但由於各地情况不同,特區政府應訂立適應香港情况的指標,自行約束。不過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認識到,發行公債等同「向孩子借錢」,應慎之。

還有,當年是用市民的錢興建港鐵,惟當港鐵取得上蓋物業發展權及上市之後,收益卻歸股東,漠視對年長「出資人」的回饋,這是否公平合理?再者,是次調整2元乘車優惠,受影響最大的可說是周日或假期乘街渡前往離島旅遊的長者,其交通費動輒數十元,這與原來的計劃及推動本土生態旅遊之初衷,是否相符呢?

最後,還有一個憂慮:去年預算案曾提出為應對財赤,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但其後的發展是,這不包括「編制外」新增職位。今年預算案提出「削減」公務員職位,這又會否是同一套路?

作者是前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曾長期任職國際政府組織、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尹瑞麟]

上 / 下一篇新聞